返回列表 发帖

蒲老师语录

蒲老师语录之甲木与中气:

1.
甲木应该下降,

2.
甲木不降而逆升,是为什么呢?
是因为胃气不降。

胃气为什么不降?
是因为中气虚。

脾升胃降,则中气旋转;
脾不升,胃不降,则中气虚而不旋转。

3.
甲木下降,则胆经相火降于下焦水中,水中火足,则生中土中气。

元气生中气,
元气就是肾气,肾水中火足,则元气足,肾气足。
/蒲老师语录::

绿豆汤能“治病”,
绿豆汤也能“致病”。

是否可以用绿豆汤,需要从舌脉认定着落。
蒲老师语录::

中医书籍汗牛充栋,大多都是方书,某药治某病。至于为什么的医理,没有说。

最初只有黄帝内经讲到了“天人合一”的医理,天人怎么合一,黄帝内经讲得不透彻。
金元以后,兴起探究中医医理的好风气,所以出现每个门派都是依据黄帝内经,但又各说各的,并不一致。

只有彭子益,依据二十四节气阐释黄帝内经天人合一医理,阐释中医各门派对在何处,错在何处,一目了然。
只有彭子益,依据二十四节气阐释黄帝内经天人合一医理,阐释中医各门派对在何处,错在何处
这确实是要下苦功才能真正做到的。。。。。。
蒲老师语录::

中医书籍汗牛充栋,大多都是方书,某药治某病。至于为什么的医理,没有说。

最初只有黄帝内经讲到了“天人合一”的医理,天人怎么合一,黄帝内经讲得不透彻。
金元以后,兴起探究中医医理的好风气,所以出现每个门派都是依据黄帝内经,但又各说各的,并不一致。

只有彭子益,依据二十四节气阐释黄帝内经天人合一医理,阐释中医各门派对在何处,错在何处,一目了然。
蒲老师语录::最好养成不从病症猜原因的习惯
黄芽:
健脾必先强胃论
脾为至阴,得胃阳后始可化物,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阳者无也,此先天之气也,故气为血之先也。昧者不识此理,凡遇积滞之症只用消导一法,克伐胃阳,脾失胃禀,水谷自难消矣!
这就比较难办了。。。。。。。。
津液枯,气血流通不畅,所以疼。

针灸一时打开经脉不通的位置,所以不痛了。但是没有改变津液枯的实质,所以过几天又疼。而且,久而久之,灸多了耗气,气虚,更容易滞塞。

推拿也是,缓解了局部的通畅,但是没有改变津液不足的实质,所以另一个地方又不通了。
蒲老师语录::
中气旋转,则上降下升。

上焦热不降,说明中气不旋转,说明中气虚。

中气虚,忌直上直下。
直上直下,则运动不圆。

白砂糖补中运中,与绿豆的凉降成圆运动,防直下之伤中气。

———
伤寒论书中“阳明病胃家实”,属于最热实的病症,承气汤组方仍然是寒热并用,不是全部寒凉。寒热混合生中气,成圆运动。
蒲老师语录::
医者不是神仙,不要想做神仙。
尊重患者与家人自己的选择。
蒲师语录之营卫:
1.
营气在全身无处不在。
就像血行脉中,血又在全身无处不在。

2.
中医治病就是“调气”,擅长治理“气化病”。

对于“形质病”,中医仍然只有通过调理“气化”,“气化正常”了,身体的自愈力去修复“形质”。
所以中医的“补血”,实质上是调理气化正常,身体运化生成血。没有药物可以直接补充血。

3.
营血,
卫气。

中医治病重点就是观察“气的状态”,
“气”是无形的,
而身体存在许多有形的部分,比如肉、骨、血,脏腑,等等。所以在表述上就出现了“气血”的区分。

4.
人体阳在上,阴在下。
如果没有上下循环,如果上焦的阳气不能下降交于阴,则人死矣。

营,卫,就是阴阳上下升降循环的过程。

阳气降入下焦交于阴,下焦阴气涵阳,逐渐温暖,温气较足则升。这个温升的过程就是“营气”。

“营气”携带下焦阴气上升,上焦积聚到足够的阴气,阴气就会带动上焦阳气下降。这个敛降的过程就是“卫气”。

所以,营卫二气,实质上是一气周流的转化过程。

5.
卫气也无处不在。

血行脉中,血中亦有气;
营行脉中,脉中亦有卫气。

就像“肝升于左”的说法一样,营内卫外只是一个笼统说法。
因为,营气升散,需要卫气降敛来平衡。如果营气升散于外,缺少敛藏,则气血消散而亡。
饭吃太多了也是会撑死人的。。。。。。
本帖最后由 ranchgirl 于 2024-4-3 09:37 编辑

蒲老师语录::
我最初的表述是:
“被喝白开水的习惯所伤”
“被吃水果的习惯所伤”
“被艾灸所伤”
“被针灸所伤”

后来发现有些患者在复诊中继续坚持这些习惯,她需要明确的指示,所以就换成了:
“不要喝白开水”
“不要吃水果”
“不要艾灸”
“不要针灸”

本意要表达的意思是目前身体已经被这些所伤害,不宜再继续。

所有能“治病”的,都是能“致病”的。
艾灸针灸也治好很多病,汤药也治坏很多病,本意不是否定艾灸针灸。

但是,每次遇到这样的患者该怎样简单恰当地表述出来,而不引起歧义呢?
本帖最后由 ranchgirl 于 2024-4-3 01:21 编辑

蒲老师语录
中文一字多义。
这里说的“水火”,实质说的是“津液与热力”的关系。书面语言指的是“金木水火土”五行。

所以这里说的“水火”,不是平时喝的水,这个概念经常被专家讲混淆了。

喝的水是“水湿”,
水湿≠津液。

五行的“水”指“肾水”,而“水湿”最伤肾。

饮食通过“脾的运化”生成津液,
“水湿最伤脾”,脾伤则不能运化饮食生成津液。所以许多每天坚持喝水习惯的大多面黄肌瘦,反而口干口渴。

所以,最好是说“津液与热力”的关系,比喻成现实生活中的“水火”虽然栩栩如生,但容易引起歧义误解。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