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聚会聊天,说起吃海鲜来,可巧座中有同样长在黄海沿岸地区的一位朋友,结果,话题就逐渐演变成了“生猛”海鲜。
海鲜,海货,对沿海的孩子来说,其实也算是外来词,小时候,到什么季节,市场上就有卖什么,那时候也没有禁捕期,养殖的都稀罕,鱼、虾、蟹、海螺之类的也同其他蔬菜一样随行就市,没有什么单独的说法,买点螃蟹就和买点芹菜一样,只是一样食物,并没有海鲜或海货两个字顶在前面,反而是不常见的水果更能让孩子们长记性,这两个词倒是长大后,外出读书时跟着同学才学会的。每年到季常吃的,也就是虾、螃蟹、海螺、海蛎子(牡蛎)、蚬子(蛤蜊,花蛤)、虾耙子(皮皮虾)之类的,海虹一般是不吃的,味道不好,海里的鱼不算,鱼更多扮演的是冬季里的菜的角色,这点到现在也还是,每次到海鲜店的时候,总是对着里面的鱼发愣,感觉好像走错了地方。龙虾就不用想了,不是黄海这片儿的宝贝(俺也不知道?反正在这片儿没见过捞上来的活物),小时候别说吃,听都没听说过,至今俺对龙虾的评价就是不错,比螃蟹长得科学多了,肉多吃着不费劲,嘿嘿。另外,螃蟹是指梭子蟹,团盖的虎头蟹吃着费劲,一般不是太受欢迎,也可能是小孩子嘴馋,光想着吃肉吧,呵呵。
吃法也简单,中心思想就一个,生吃蟹子活吃虾,能生着吃就不煮熟或蒸熟了吃,再追求点“感觉”的,能直接吃活的就不腌着吃,吃的是一个鲜字,当然后患也很多,倒不是什么寄生虫、病菌之类的,那都是现在的认识了,生吃的最大麻烦是食物中毒,嘴唇发黑,上吐下泻,严重脱水,那叫一个热闹,别管多壮实的人,半天绝对给你撂趴下,硬挺小命搞不好也得交代了,唯有赶紧跑医院挂吊瓶,早吊早好,晚吊,哼哼…..。不过,常在河边走,没有办法也对付,蘸姜醋、灌白酒,吃完不喝凉水,各家都有各家的路子,也都没啥大事,最好玩的就是胆小的嘴馋小孩子,吃起来忘了蘸姜醋,又害怕闹肚子,吃完不用大人告诉(一般都有N次惨痛教训,没有的也被吓条件反射了),自己躲一边去愁眉苦脸的干喝姜醋,喝完再满地转圈地耗点等着喝凉水顺嗓子(醋紧嗓子,生吃或者腌着吃的都咸着呢,刚吃完不能喝凉水,小孩子又喝不惯热水),跟海鲜连一起的记忆,那还有一个“渴”字啊。
生吃没啥说头,说说最常见的活吃吧。最常见的活吃就是吃虾、小蟹子和蚬子了。
活吃蚬子其实味道没什么太大意思,不过倒是最不费劲,不用出家门,拿根筷子蹲在买回来蚬子堆边上,看哪个肥大张壳的捅哪个,活的蚬子会立马关壳夹住筷子,这样顺着被夹住的筷子留下的缝隙,上手掰开,拽出来吃就完了,捅了没反应的,那是登陆时间太久了的,留着煮着吃吧,生吃一是味道没有活的好,二是不如活的吃着安全(当然,半斤八两,都好不到哪儿去),三是活的一大把,干嘛跟自己过不去啊。活吃蚬子要注意的是,看准了再下手,别挑里面一堆沙子的,不然就是自己找麻烦了,满嘴沙子可不是什么好受的事。活吃蚬子多半是小孩子的事情,主要是沙子多,麻烦,味道一般,小孩子图好玩才吃的。
活吃小蟹子在家吃没意思,到海边玩的时候翻翻捡捡,逮住哪个算哪个,更多的是乐趣,吃到嘴里就是没多大意思了,一是壳多肉少,二是里面乱七八糟多,多半嚼得咽不得(其实咽了也没事,别的都吃,也就不用跑这找卫生了,主要是吃多了蟹子知道里面的七七八八,意识里面不愿意往下咽),咂咂滋味吧。
最大的乐趣就是活吃虾了。坐船出海等捞上来的吃,这是最高享受,非养殖,有情趣,不过不方便,一是专门捞虾船基本没有(至少俺没遇到过),二是渔船出海是劳动挣钱,忙不说,海上作业有危险,带人不方便。退而求其次,就到养虾塘去吊虾,这个还算方便(你得方便的自己有路子啊,呵呵),用不着什么饵料,放钩拽,拖上来哪个算哪个,吃个新鲜,拽上来的活蹦乱跳,个个跟跳高似的,扯头扒皮,往嘴里一扔,好吃着呢。
生吃蟹子活吃虾养成习惯后,会对吃海货有一定影响,就是对海货的鲜活程度超级敏感,光活的还不行,还要看登陆时间长短,必须得活蹦乱跳刚登陆的才看得上眼,而且习惯生吃后,往往对做熟的海货不太感兴趣,如此一来,基本上除了蹲海边就没啥机会过瘾了。
最后说一句,抛去生吃海鲜卫生问题不说,生吃海鲜的人大多数都是北方沿海地区的人,除了不干不净吃了没病的祖传真言护体之外,更多的是这些人从小锻炼,已经习惯了这种吃法,或者说东一点西一点有了一定的经验,吃起来相对平安无事,也吃惯了这种味道,所谓生吃好吃只是相对的,不是每个人都能够适应的,绝大多数的人第一次生吃后都会不以为然或者反胃的,建议内地的朋友(这个内地指海产品到达贵处的登陆时间在一天以上的地方),不要轻易尝试这些生猛吃法了,何况还有现在广为宣传的卫生问题呢。
当然,俺还是会时不时的照吃不误的,已然底子潮了,就不想上炕烘干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