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帖

美国对日本超级霸道的超级301条款 西方国家一条裤子的《广场协议》

301条款指1974年贸易法第301条,超级301条款是1988综合贸易法案的加强性补充,这两个条款允许美国贸易代表处就私营部门的申诉展开调查,并以总统权力内一切合宜可行的方式,包括贸易报复来处理案件。美国使用两个301条款来使日本进行贸易让步的案件有20例以上,从牛肉桔子到卫星和超级计算机技术无所不包,日本政府均进行了大量让步。
最终,日美贸易战以美国大获全胜告终,日本再也无法冲击世界第一经济体的位置,直至今日也没有完全恢复。由于日本的国防命脉掌握在美国手中,这样的结果可以说是必然的。
让我们最后看一下繁荣日本的遗迹吧。

1985年,由美国主导,签订了《广场协议》。
由美、德、法、英、日五国财政部长及中央银行行长在纽约广场饭店(Plaza Hotel)举行会议,所达成关于五国政府联合干预外汇市场,使美元对主要货币有秩序地下调,以解决美国巨额的贸易赤字的协议。
《广场协议》签订后,日元币值平均每年上升5%以上达5年之久,由于不断的开放市场,大量国外投资与热钱进入日本,将日本经济畸形炒热,日本的股市和楼市被迅速泡沫化,1990年后,股市与楼市的泡沫双双粉碎,日本经济严重衰退,GDP增速和全球贸易额占比都回退到了5%以内,甚至有的年份仅有2~3%。https://zhuanlan.zhihu.com/p/34873664
3

23

13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其他途径关注界面…

回首日美贸易战:作出种种妥协后,日本发现什么都没解决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美国打着缩小贸易逆差、保护本国产业的旗帜对日本发起了贸易战。日本非但没报复,反而步步妥协。然而,在长达数年的时间里,美国降低贸易逆差的目标并未实现,汽车钢铁等产业也没得到什么好处。
华尔街见闻 2018/08/08 23:44浏览 17.6W
字体:宋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文 | 祁月
当四五十年前的贸易战似乎重新上演的时候,日本人看起来已经牢记历史的教训,不再以不断的妥协来换取美国的满意了。
毕竟,当年的日本政府在作出种种妥协之后仍没有满足美国的要求,在长达数年的时间里,两国贸易差额未能显著缩小。
熟悉的开端
当年的情景如今回顾起来是如此的熟悉:彼时,总统里根也是共和党成员,美国对其正处于经济泡沫膨胀期的贸易盟国日本的实力日益强大感到忧心忡忡。
1965年,日本对美国的贸易自二战以来首次出现顺差。三年之后,日本跃居世界第二经济大国。此后,日本经济大国的地位不断巩固,随之而来的便是日美贸易摩擦日益增多。
从70年代初开始,美国抱怨日本贸易顺差不断增加。石油危机爆发后,省油又性能良好的日本汽车迅速吞噬了美国汽车制造商的市场份额,克莱斯勒濒临倒闭,美国经济也陷入“滞胀”。一时间,有关日本不公平贸易的做法危害国家安全,使美国工人失业的说法甚嚣尘上。
于是,里根政府高举着减少贸易逆差、保护本国产业的旗帜对日本发起了一系列贸易保护行动。
美国的第一波行动重点是打压日本出口。从1976年开始的十多年里,美国根据1974年出台的《美国贸易法》第301条款,对日本共计发起了15次“301调查”,范围包括汽车、钢铁、电信、半导体、制药等。1987年,美国对日本的电子产品征收高达100%的关税。
除了课征高额关税之外,美国政府还打着危害国家安全的名义,禁止日本富士通收购Fairchild计算机公司,即使这家公司当时实际上属于法国人。六名日立高管还被FBI以涉嫌窃取IBM技术的指控下被捕。1987年。美国认为东芝非法向苏联销售高技术国防产品,称潜在损失可达300亿美元。

1982年,两位美国人在一场印第安纳州钢铁工人发起的运动中狂砸日本汽车
在市场方面,美国要求日本解决美国产品的市场准入问题,包括开放农产品、高技术产品、服务业等多个市场。
在商业方面,美国政府还迫使日本进行制度性改革。1989年,日美开始“日美结构协议”谈判,双方就经济政策、制度及企业行为等进行磋商,促使日本在流通体制、商业惯例等方面进行开放性改革。
意外的剧情
美日贸易战的故事并没有按照里根政府向美国民众宣传的那样发展下去,而是出现了令人意外的剧情。
在美国的强烈攻势之下,出于政治、军事和经济等多方因素考虑,日本政府非但没有采取正面对抗或者报复措施,反而作出了重大让步,同意对所有存在争议的出口产品及领域进行“自愿约束”。
然而,日本对美国的贸易顺差并未出现明显的收缩。于是,美国加大了贸易战的力度,采取了第二波行动:在贸易差没有缩减的情况下仍逼迫日本扩大进口美国的产品。日本的妥协策略也随之升级。自上世纪70年代以后,日本对外贸易政策总体上从“奖出限入”转向振兴出口、自由进口。80年代中期以后,日本开始实施有节制的扩大出口、鼓励进口政策,减少进口限制的种类、关税税率等,并简化通关手续。日本还对美国加大开放彩电和汽车等关键市场,签署牛肉、橙子贸易自由化协定,并放宽了流通领域的限制。
最具代表意义的是日本电子等科技产业。1985年,美国政府对日本的半导体电子产品发起301调查,指责对方存在倾销行为,对日本产的电脑、电视等高科技产品开征100%的关税。次年,美日双方签订了具有里程碑性质的芯片产业协定。日本不但同意不在美国市场倾销芯片,而且还为美国的半导体产品在日本市场销售设定了20%的市场份额。

1977年,美日达成协议,日本自愿对彩电出口进行限制。1981年,日本又和美国签订汽车及零部件协议,日本自愿限制出口、同意开放本国市场,且日企到美国直接投资。80年代至90年代中期,美日贸易战蔓延到电信领域,之后日本被迫开放本国电信领域,美国成功打破了日本的电信贸易壁垒
===============================
可是,即使日本一再妥协,但日本对美贸易顺差并没有随之下降,这种状况在美日双方的贸易拉锯战中延续了十年左右,直至1985年签署广场协议。
根据美银美林的统计,美国贸易赤字规模从1980年的360亿美元增长到1989年的1700亿美元,贸易赤字在GDP中的占比同期从1.3%扩增至3.7%。

==========================
而原本应该受到保护美国相关产业却几乎没有得到什么好处。对日本汽车的限制确实缩小了它们在美国市场的份额,但缩小幅度还不到3个百分点。而由于进口价格大幅上涨,在美国销售的日本汽车的总价值也随之水涨船高。类似的事情同样出现在美国的钢铁和半导体行业中。
在日本先后采取自愿限制出口、进一步增加进口、扩大市场开放的行动均未能让对美贸易顺差显著缩减之后,美国又将原因归结为美元对日元汇率的高估。这是他们的第三波行动。
美国指责日本操纵本币汇率,称其让日元汇率低于美元,从而给日本出口商带来不公平的贸易优势。1985年,在美国主导之下,美国、日本、联邦德国、法国和英国在纽约广场饭店举行会议,最终签署了被后世广为熟知的广场协议(The Plaza Accord)。五国政府联合干预外汇市场,诱导美元对主要货币的汇率有序贬值,以此解决美国巨额贸易赤字问题。
日本签署广场协议之后,日元兑美元汇率一路大涨。日本对美贸易顺差也终于开始“松动”,数据显著缩小https://www.jiemian.com/article/2372753.html
1987年披露的东芝—哥尼斯堡事件,即东芝非法向苏联销售高技术国防产品,华盛顿认为潜在损失可达300亿美元。在美国为日本承担了大部分国家安全和能源保障支出的情况下,这一事件强化了国会的反日情绪,也促使美日贸易战升级。1987年,里根对日发起了二战后美国首例贸易制裁,贸易战升级。一年后国会以压倒性多数通过了包含超级301条款的1988综合贸易法案。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