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在另一篇社评《中国光用嘴劝不来美国的“中立”》中宣布“中国直到今天没有考虑用战争手段解决钓鱼岛争端,但如果外部力量想用战争阻止中国捍卫钓鱼岛主权的现行政策,那么中国一定接受这个挑战”,胡锡进还向执政者建议“多派一些执法船去钓鱼岛,中国社会的掌声一定会绝对压过倒彩声”,因为,在这位环球时报总编辑看来:“要求捍卫钓鱼岛主权,这是绝大多数中国人的愿望。不管互联网上有多少人、包括名人说风凉话,他们可能在中国社会的某个层面和角落显得声音挺大,但不支持国家采取坚决行动捍卫领土主权,肯定不是中国的主流民意……反对在对日抗议中搞打砸活动,同样是中国主流社会的坚定共识。上周末出现一些打砸,大多数中国人都很生气,认为那些打砸者丢了中国人的脸。因为这些打砸说国家捍卫钓鱼岛的风凉话,这是故意搞引申,为批判政府不惜拿保卫钓鱼岛的事业开刀。”
社评结语更是直接警告那些为“人权”标语喝彩的人们:“中国各地及各级政府都有很多毛病,但无论有多少毛病,钓鱼岛还是要保,对侵犯中国利益的外部挑衅还是要还击。否则中国早就破碎了,根本保留不到今天。你可以不关心保钓,但如果因为你自己‘没有一寸土地’就反对国家保卫中国的固有领土,妄言政府在‘煽动’社会往前冲,这就太过不负责任了。”
虽然京华时报今天也要用散文式语言写下《“保钓”需要坚韧群体个体同心》,但“自己‘没有一寸土地’就反对国家保卫中国”的心理,又有几个中国媒体人会不明白?就像人民日报海外版今天借台湾舆论之口所言:“在游行队伍中不乏平常对社会不满却无处宣泄之人,借‘爱国’之名,挑动事端,值得大陆政府警惕。”
二、生逢其时
昨天午后,曾经有过那么一小会儿,搜狐网易和凤凰网可以把等待已久的一则新华社电稿推向首页顶端:“2012年9月17日、18日,四川省成都市中级人民法院一审开庭审理了重庆市原副市长、公安局原局长王立军徇私枉法、叛逃、滥用职权、受贿案。”
不过,未及傍晚,薄熙来事件中的这位关键人物,就落回了要闻区以外的标准位置。有此示范,各地报纸总编亦需谨慎处理,最多是在标题中加上“有重大立功表现可轻罚”的控方信号,以及通过央视截屏图向民众展示这位前风云人物在庭上的淡定面容。
其实,被钓鱼岛夺去了版面、夺去了注意力的何止“王捕头”。10天以来,中国时事媒体的最显要位置几乎是全部被中日冲突占领,不论南昌“铁栏圈行乞者”,还是“民企行贿上亿帮国企中标”的京福高铁工地群殴幕后故事,似乎都可以庆幸“生逢其时”。齐鲁晚报终于按捺不住,今天要由评论员沙元森提醒各位:“当舆论的探照灯掉转方向,一些曾经的热点问题似乎又回到了‘灯下黑’,正在阴影里逐渐降温。”
根据这篇《“表哥”可以上班,真相不能缺席》所言:“哈尔滨的大桥‘侧滑’、陕西省安监局局长杨达才的手表、广州越秀区‘殴打’空姐的区委常委方大国、湖南衡阳的‘黄金大米’试验……这都是不久之前引发了汹涌民意的热点事件。在万众瞩目之下,这些问题最初都曾经得到过有关部门或者当事人的正面回应,但是因为舆论热点的不断转换,这些问题热得快冷得也快,都有不了了之的趋势。或许不得不承认,在舆论几乎一边倒地关注钓鱼岛的时候,一些有问题的人或者身陷问题之中的人长舒了一口气。对一些部门而言,以拖延化解舆论监督虽是不得已,但确实屡试不爽,这次好像只是又补充了几个成功案例而已。”
其实,率先旧事重提的是两天前的钱江晚报。根据云南信息报昨日转发概括,就是《“表哥”和方大国都没事》。
(注:本文中之点评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本文编辑刘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