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帖

吉林现“俄罗斯新娘村” 22名小伙娶回异国新娘(图)




四合村村委会



四合村村民李英超(左一)带着俄罗斯籍妻子尤利基娅(右一)和女儿(中)回村,他的舅舅和大姨非常高兴 本组图片除署名外 本报记者 袁静伟 摄



莫斯科的“一只蚂蚁”市场曾是华商聚集地,四合村人也曾在这里打拼 资料图片



村民淘金俄罗斯

舒兰四合村787户中出了220户富翁,有22位村民娶了俄罗斯姑娘

10月末,正是农忙时节,自舒兰市区沿着210省道向南,路边农田当中码放着收割的玉米和水稻,烧荒的火苗和黑烟伴随一路。距舒兰市区20公里处,会看到竖立在路边的路牌和石碑,石碑上刻着“四合村省级新农村建设示范村”。

这个处于长白山余脉的小村庄,是舒兰市小城镇四合村,村民们从1993年陆续赴俄罗斯打工或经商,18年间诞生出一群富翁,据该村统计,资产达亿元的有2户,千万元的有20户,百万元的有220户。有22位村民娶到了俄罗斯姑娘,成为十里八村羡慕的对象。

■异国新娘

中国农村打工仔情定俄罗斯美女

女方父母不同意两人交往,他俩就在女孩工作的图书馆约会,由于不便大声交谈,经常四目相对,做无声交流

夕阳西下,吃完晚饭的胡玉香望着窗外,想念远在俄罗斯的儿孙。她的儿子李英超在俄罗斯经商。

“大超(李英超)结婚后就在俄罗斯定居了,今年夏天去香港旅游回来时路过舒兰,在家没住多久,就回俄罗斯了。”胡玉香说,老伴李守全去了延边亲戚家帮忙收玉米,家里只剩她一个人。

蟑螂药商机

现居舒兰市内的胡玉香,原本住在舒兰市小城镇四合村双兴屯,家里的几亩地已外包给别人。这种变化,始于11年前。那时,李守全是村小老师,李英超中专毕业后在家务农,日子过得挺紧。家里最大愿望是攒钱给儿子找媳妇。2000年初,李英超听说同村的张老五、张老六在俄罗斯做生意赚了钱,动心了。家里东凑西凑,凑够了上万元的手续费和路费,可做生意的本钱实在没办法。

2000年3月,李英超到了俄罗斯西北部的普斯科夫,在餐馆打工,因为语言不通,只能当后厨,当上收入较高的前厅服务员是他的梦想。

普斯科夫气候潮温,适合蟑螂繁殖,而当地缺乏除蟑药,李英超发现后,用打工三个月积攒的2700卢布(当年约合100美元)去批发除蟑药。他找人弄了个小牌子,写上药物名称和价格,打工之余走上街头卖药,用蹩脚的俄语和手势讲价,一个多月,赚到3000多卢布。

图书馆情缘

光靠倒卖除蟑药不会发财,想发展,必须过语言关,他就经常去普斯科夫图书馆。一天下午,面对一摞摞俄文著作,他有些灰心。这时,一位漂亮的俄罗斯姑娘走上前,帮他选择一些书籍,并介绍书中内容。她是图书管理员。此后,李英超的脑海中始终浮现着这个姑娘。之后,他有空就钻进图书馆,虽没能再见到,但他知道了她的名字:尤利基娅,23岁,刚从莫斯科大学毕业。

一个阳光明媚的下午,两人在图书馆走廊重逢的一刻,都笑了。这个中国小伙的上进和勤奋,让尤利基娅产生好感,两人频繁约会,感情迅速升温,李英超的俄语水平也飞速进步。

这段恋情一曝光就遭到打击。尤利基娅家境不错,她的父母得知此事后坚决反对,不准他们相见,曾是俄罗斯高级军官的父亲每天安排专人接送她上下班。为了见面,李英超将去图书馆的时间调整到尤利基娅的上班时间。在图书馆约会,不便大声交谈,两人经常四目相对,做无声交流。

一次尤利基娅患了重感冒,李英超寸步不离地照顾,尤利基娅更坚定了信心,在父母面前不断地讲李英超的好处。经过考察,尤利基娅的父母接受了他。2002年圣诞节前一天,两人在普斯科夫教堂举行了婚礼。

见人就笑的混血女儿

2003年的中国春节,李英超带着尤利基娅回到了离开近两年的家乡四合村双兴屯,父母高兴得不得了。这是四合村小伙子娶到的第一个俄罗斯新娘,李家大门险被前来贺喜的村民挤坏。

见到这个逢人便用生硬汉语说“过年好”、见到小孩子会鞠躬、不会用筷子的俄罗斯新娘,乡亲们在善意的哄笑中喜欢上了她。

重回俄罗斯,李英超做起翻译,赚钱的同时也能帮助老乡。后来,李英超为父母在舒兰市内买了房子,并且将两个妹妹也带到俄罗斯。2011年夏天,李英超带着妻女去香港旅游,从香港回到舒兰小村,让女儿也能“认祖归宗”。

李英超的舅舅胡玉文回忆起外甥全家来串门时的场景,笑着说:“他那个闺女长得可漂亮了,就是一句中国话都不会说,见人就笑,露出一行白白的小牙,招人稀罕。”

■在异乡

老乡帮老乡 借两万美金不用欠条

因为穷,当年四合人到达俄罗斯后,只能靠赊来的货物、几个人合租的摊位,做小本买卖

四合村有8个自然屯,780多户,共计2600多人。上世纪90年代以前,是闻名的“光棍村”。从2003年开始,这里越来越引人注目。“从李英超算起,直到2008年,我们村的小伙儿一共娶了22个俄罗斯新娘。”62岁的老村主任汤维尧笑着说。

张家兄弟

说起四合人去俄罗斯淘金,不能绕开两个人:张老五和张老六。他们是亲兄弟,老五叫张福才,老六叫张福良。

张家兄弟自小生长在四合村,在实施土地承包责任制前后,全家搬到珲春。四合村一位苗姓村民回忆说:“迁走时,老五老六都20多岁,在珲春那边的山上采野山参卖。因为在山上国界划分不清,老五、老六一次过了界,被前苏联的边防军抓住了。”兄弟俩被带到乌苏里斯克,不久回国。这短暂的经历让他俩发现了商机乌苏里斯克生活用品奇缺,比如我国常见的羊毛裤、牛仔裤、旅游鞋等。张家兄弟在国内购买一些生活用品,去乌苏里斯克出售,从此一发不可收。

“听说他们兄弟六个,只有老二在北京陪老人,其他五个都在俄罗斯经商。”汤维尧介绍:“老五、老六现在至少是亿万富翁了,开豪华轿车,住高级别墅,出门带保镖。前些年回村,那架势让大伙都不敢靠前。”

因为时间久远,张家也搬至北京,这个故事难以核实,但却成了四合人10余年来,前赴后继奔向俄罗斯寻梦的动力。

打拼在“一只蚂蚁”

10多年来,四合人赶赴符拉迪沃斯托克(海参崴)、新西伯利亚、伊尔库茨克、莫斯科等城市,抢占市场摊位。

在2007年前,莫斯科有一座全欧洲最大的批发市场,叫切尔金索夫斯基市场,中国人称之为“一只蚂蚁”,因其名称的俄语发音与“一只蚂蚁”近似。据说“一只蚂蚁”有个“跳楼区”,多被福建、浙江老板占据,将商品低价售给其他地方去的中国人,包括四合人。

今年40岁的张跃文曾在“一只蚂蚁”做了多年生意。“很多刚到俄罗斯、没多少本钱的人会在‘跳楼区’进货,再批发出去赚差价,我也是这样。”张跃文说,卖“跳楼货”,是当年四合人的共同选择。因为穷,他们到达俄罗斯后,只能靠赊来的货物、几个人合租的摊位,做小本买卖,尽管如此,仍可以挣到远多于在家乡土地上的产出。“那时,我手里几乎一分钱都没有,只好找先去的老乡帮忙。为了抢一批便宜的货物,大家会临时拆借,这个时候就看到老乡的力量了,只要有现金,就会毫不犹豫地借给你,即使是2万美金,都不用打欠条。”

莫斯科有条“舒兰大街”

当年,越来越多的四合人、舒兰人集中在“一只蚂蚁”中国区的一条街上,时间久了,这条街便叫做舒兰大街。“我刚到那边时也住在‘舒兰大街’,异国他乡,跟老乡们在一起比较安全。”张跃文说,“老乡”是在“一只蚂蚁”做生意的舒兰人最在意的词,“早去的、有实力的都会帮助后来的。在那边不容易,有时候还会起纠纷,我们舒兰人很团结,有事情能共同面对。”

“2007年生意最好做,我们村有人一天就赚了1万多美金,甚至有的一年赚了100万美金。可惜后来市场关闭了,虽然重建,但按类别分片儿,互相有了距离,生意开始下滑。”张跃文说。

这次回到四合村,他花30万元将老房子建成了二层别墅,还把刚出生几个月的小儿子送回了国内。他还要回俄罗斯准备在圣诞节期间大干一场,“赚二三十万美金不成问题。”

■带头大哥

一张张美金铺在炕上 动员乡亲赴俄

俄罗斯前总理普里马科夫挑选了在中俄经贸方面有杰出贡献的10余位人士,亲笔写信致谢,包括吕维新

在四合村赴俄做生意的村民中,除了张家兄弟,还有一个传奇人物,吕维新。

1993年,吕维新的赴俄时间点和张家兄弟差不多,他揣着借来的3000元,来到车里雅宾斯克,卖光了生活用品后,他发现俄罗斯人饮食单调,除了面包还是面包,他开了一家炸麻花店,赚到1.5万美金。

吕维新回到国内,动员村里乡亲去俄罗斯淘金。他将1.5万美金一张一张平铺在自家炕上,告诉乡亲们,这些钱值12万元人民币。当时就有35个村民决定跟他去。吕维新先培训,让他们掌握简单的俄语和销售技巧。随后,他去了哈尔滨,购进大批生活用品,包括俄罗斯紧缺的旅游鞋、服装、皮夹克等。

1994年,农历正月初四,吕维新带着35个同乡,乘火车来到车里雅宾斯克。

吕维新拿出5000元人民币,把35个人安置到当地居民家,又在市场租下3个摊位。货物很快销售一空。吕维新又回国组织了第二批货物,并再次动员30个同乡一起来。

来回奔波中,吕维新的进货资金越滚越大,带出去的同乡也达到数百人。随着队伍扩大,车里雅宾斯克的市场逐渐饱和,吕维新又带同乡赶赴莫斯科开辟新市场。

莫斯科一家报纸介绍了吕维新和“舒兰大街”,该报道被俄罗斯前总理、时任俄罗斯工商会主席的普里马科夫看到。2007年是俄罗斯的“中国年”,普里马科夫挑选了在中俄经贸方面有杰出贡献的10余位人士,由他亲笔写信致谢,其中就包括吕维新。

“我亲眼看过这封信,吕维新说,俄罗斯总理称赞他是中俄贸易交流的友好使者。”老村主任汤维尧对记者说:“吕维新对那封信宝贝得不得了,一般人都不给看。”

吕家现已举家迁移,记者没有联系到这位传奇人物,也是一个遗憾。

■数字

787户中出了220户百万富翁

“建了别墅,开了高档轿车,还在长春、北京、上海买了房子,你说他们不是百万富翁,谁也不会相信啊”

四合村的中心屯是四合屯,有些家盖着二层或三层的别墅,很多村民家的院子内停放着轿车和越野车,一些村民还修建了车库。农用车或货车却很少见,在四合村采访期间,记者甚至没看见一辆手扶拖拉机。这里看起来不大像农村。

在汤维尧家中,记者见到了《四合村新农村建设2011年示范村简介》的汇报材料。材料上写着:四合村全村总人口2668人,劳动力1500人,总户数787户,从事劳务经济890人,现赴俄经商中有上亿元资产的2户、千万元的20户、百万元的220户,在国内大中城市购买商品楼的350户,购买高档轿车100多辆……

对这些富翁们资产的认定,看似有些模糊。有些是根据存款数额,有些是调查了经商收入,还有一些就是看他们回国后的消费状况来判断。“现在讲究财不外露,很多人都说没赚到多少钱,可几十万元的别墅建了起来,几十万元的高档轿车开了回来,还有的在长春、北京、上海买了楼房,你说他们不是百万富翁,谁也不会相信啊!”汤维尧甚至觉得这个数字有些“保守”。

“舒兰市房价让从俄罗斯回来的人炒起来,几个最高档的小区,住的都是在俄罗斯经商的人。”四合村南阳屯屯长王志刚说:“在俄罗斯经商不敢露财,不敢乱花钱,回了家基本都是买房盖房,你说我们农村人一年辛苦到头,图的不就是这个嘛!”

■望故乡

撂荒土地长庄稼 回乡创业减税费

村民外出务工,促进了土地的流转。村民返乡创业促进地方经济,还能解决闲置劳动力问题

四合村里很难见到男女壮年,无论在民宅还是田间地头,多是老人和孩子。

前些年,这种状况导致土地无人耕种,四合村村支书赵景森曾“头痛”不已:“前些年种地不赚钱,青壮年都去了俄罗斯,家里的土地免费给人种都不好找人。有时候看着撂荒的土地,我心里难过。”不过,国家随后出台了政策,如废除农业税以及耕种土地有财政补助等,使村民们有条件把土地转包出去给别人耕种。曾经荒芜的土地又长起茂盛的庄稼。

种地的“头痛”刚解除,另一个“头痛”又来。出国打工者衣锦还乡,一家人就此迁离,已不是严格意义上的“四合人”。 “咋能把这些百万富翁都留在四合,很让我头痛啊!”赵景森说。在村里能见到一些老房子,无人居住。南阳屯屯长王志刚说:“我们屯一共有70多户,差不多40户都搬走了,有的人家盖了新房,也是空着没人住。”

王志刚和妻子曾在俄罗斯闯荡10年,2007年当地出台“禁商令”,王志刚夫妇转战国内,投资500余万元在家乡开办养鸡场。“我们在俄罗斯赚了点钱,回来了要为家乡建设出力,这点觉悟我有,更何况舒兰市一直在鼓励农民返乡创业。”王志刚说。

舒兰市为鼓励村民返乡创业,利用现有政策,为返乡创业企业减免营业税、城市维护建设费、教育附加费和部分企业所得税,并且为他们提供小额贷款担保。根据舒兰市统计,从2007年到2009年底,舒兰市共有721人返乡创业,创办企业525家,100万元以上企业152个,项目总投资5.56亿元,吸纳6900名农民就业。这些人大部分是从俄罗斯淘金回来的。

说起这些,赵景森的“头痛”似乎无药自愈:“村民外出务工,促进了土地的流转。村民返乡创业促进地方经济,还能解决闲置劳动力问题。目前的四合村已经形成了出国在外挣大钱,在家种地多赚钱的良性互动局面。我相信,随着四合村的发展,我们村会有更多的小伙子把俄罗斯姑娘真正娶回家,娶到四合来!”

■影响

邻村村支书自费为村里修路建楼

目前为了这条路和新村部,王雪松花了110多万元,预计全部建成还得花上10多万

在四合村的带动下,附近其他村落也走出国门,做起“国际生意”。

“小城镇下营村有个最‘憨’的村支书!”采访中,记者不止一次听到当地村民这样说。这个村支书从俄罗斯归来后,自费为村里修建了一条贯通村子、近2公里长的沥青路,还新建了一栋二层小楼作为新的村委会办公地点,村委会所在的院子将成为下营村村民休闲娱乐的新场所。一条宽阔、平整、结实的沥青路从210省道蜿蜒入村,延伸到田地头。当地百姓说,这条路不用村民打扫,完全由村干部和党员负责清扫。

正在指挥施工的王雪松个子不高,皮肤略黑,显得很稳重。谈及修这条路的初衷,王雪松说:“我是在下营村长大的,虽然在舒兰市内安了家,但这里毕竟是老家,老家的脸面问题对我而言就是大问题啊!”

王雪松也曾是舒兰赴俄淘金中的一员,2001年年末去,2005年秋天归。他用赚来的钱在舒兰市内买了房子,做起了生意。自家生活变好了,老家的贫穷在他心里挥之不去,于是想给老家办点事。“村路不行了,我想还是先给老家修条路,后来见到村部的平房,就想干脆再给新盖个楼,谁知道一下子就超标了。”王雪松说。

目前为了这条路和新村部,王雪松花了110多万元,预计全部建成还得花上10多万元,王雪松并不心疼:“无所谓!关键是媳妇有点不理解,到现在我只告诉她修路的事,说才花了10多万。”

■记者手记

四合村的“财富密码”

一个地处中国东北的村庄,为何出现了如此之多的百万富翁和千万富翁,他们掌握了何等的“商机”才能在俄罗斯市场上几乎无往而不利?在舒兰市小城镇四合村连续采访多日,“密码”大概有以下几条:

一是天时,四合村掌握了先机。该村最早有人开始赴俄经商是在1993年,当时俄罗斯国内最为紧缺的就是各种生活用品,四合人首先抓住这个机会,成功当起了“国际倒爷”。

二是人和,四合人能抱团是成功关键。莫斯科“舒兰大街”的形成,让后来者找到了“组织”,有了先行者的带领,后来者能事半功倍。拿货时在老乡手里借两万美元可以不打欠条,也颇似温州当年兴起之势。当然,与温州的民间借贷高利不同,四合人在当地的这种应急金融机制,相互间大多是不计利息的,全凭乡情。

四合人的成功,其实并非不可复制,但需要拥有穿透性的眼光和相应的魄力。从这一点上来说,能吃苦的四合人,运气不是一般的好,但靠的也不全都是运气。

纯种的外国人年纪稍微一大就不好看,混血的才能看出优点,看泰坦尼克电影里的杰克,现在什么样子,
照片中那個女兒真的很漂亮、很可愛啊,比爸爸媽媽都好看,混血兒果真外貌都比較出眾
异地恋  异国恋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