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帖

在科技界、商界、政坛全面开花印裔是如何“攻占”加拿大,北美的

、新一届的加拿大政府有五位亚裔部长,其中四位是印度裔,一位是阿富汗裔,没有华人。
=========================================
微软的CEO、谷歌的新掌门都是赴美留学的印度精英、新一届的加拿大政府有五位亚裔部长,其中四位是印度裔,一位是阿富汗裔,没有华人。这不禁让我想起马来西亚。马来西亚的华人是大马第二大种族,但参政的寥寥无几,倒是第三大种族的印度人在政坛上很活跃。当世界各地的华人在抱怨不能进入主流社会时,印度人却默默地四处开花结果、迅速蔓延。其中的原委值得反思。
http://www.xinhuanet.com/world/2016-03/09/c_128786727.htm
===============================
抱团儿抱团儿还是抱团儿

  印度人在北美的日益强势也和他们善于“拖家带口”的抱团儿精神分不开。往往是一个印度人移民,整个家族终究都能移过来;一个印度人进入一个行业,马上跟着就来了更多的印度人;一个公司招来一个印度人,很快公司里印度人就能占大多数。拿大温哥华地区来说,出租车、建筑业、邮政系统,甚至机场的地勤,基本都被印度人占领了。这点和韩国人很像——大温哥华地区干洗店据说都是韩国人在操办。温州人也是这样在生意场上互相拉扯,结果就有很强的实力和势力。有钱大家赚嘛。印度人真是拉帮结派不避嫌。公司招聘时,他们尽量举荐自己的亲朋好友;一旦有了人事权,他们招聘时对自己的族裔真是贵手能抬多高就抬多高。这样的好处是很快能形成一个互助团体,总比一个人单打独斗强。那位曾经家里有很多仆人的印度太太就在邮局工作,她说找工作并不困难——邮局的人中层管理员都是印度人嘛。温哥华有家家具店,店主是印度的锡克族,他生意很好,却主动给锡克族客户打折,当然也只给锡克族打折。而这样对同乡同族的关爱,在梁实秋先生记述安徽馆子的文字中也曾见过——北平时期的安徽馆子对于操安徽口音的食客额外关照,炒菜的油要厚一些。

  大家都有共识,如果惹了一个印度人,那就是与全体印度人对立——如同惹了黑人一样。多伦多地区曾经发生过大规模印度人抗议游行,起因是一名学生指责印裔教授身上咖喱味太重。据说当时印裔教授看到学生的指责信后,马上叱责学生,并去校方投诉。同校的其他几位印度裔老师也去声援。随后,爆发了大多伦多地区印度人大规模示威游行。多个媒体前去报道,更有力的支持来自印度本土——印度国家电视台也来加拿大录制现场节目,然后通过国家电视台向全世界播放,声援海外同胞的游行。

  强大的族裔后面是祖国强大的支持!此后,据说加拿大主流社会对印裔的歧视就减弱了很多。还有报道说,去年一名加拿大的印裔青年去澳大利亚登山失踪,印裔移民立即游行、声援,给政府施压,要求政府出面协助寻找,结果是加拿大派了部队去寻找。和华人圈里常见的,事不关己高高挂起、大事化小小事化了、能忍则忍相比,印度人真是够能折腾的。可他们越折腾越能耐、越折腾越被重视,也正是他们那份不屈不挠的折腾劲儿,为他们赢来了新天地。

  更积极地参与公共事务

  有的华人会偏激地认为,印度人赢得西方主流社会的好评,是因为他们很会拍马。其实不然,或者说,即使拍马,也不是空对空,是要有些牺牲和担当。就拿去年年末开始的难民风潮来说吧——加拿大新任总理特鲁多要在短期内接纳25000名叙利亚难民,正好赶上ISIS混入难民袭击了巴黎,加拿大社会立即沸腾起来。反对和支持的各执一词。华人社会大多数是反对,华人媒体也几乎一边倒。笔者特意做过非正式调查,问了39位华人朋友,只有一位支持迎接难民。但这一位也表示,没想过要把自己家多余的房间拿出来租给难民住。

  怨声鼎沸中,一位印裔建筑商站出来说话了。他说感谢加拿大当年接纳他移民,感谢社会多年来给予他的支持,如今,在全国面对难民潮压力的时候,他愿意将他在温哥华的一栋空置楼房拿出来作为难民短期安置场所。这栋楼本来打算过几个月拆掉重建,现在先不拆了,用来出租给难民作为周转房。本地楼房多是低层,一栋楼也只能提供十几个居住单位,他也不是免费,而是收租金的,但关键是他态度积极,自然口碑不错。接下来,大温哥华地区的房地产协会主席出面,提倡建筑商们都向他学习,为政府和社会分忧解难。对政府来说,这位印度裔建筑商是关键时刻见真情啊!投桃报李,想必他将来的路会更加顺畅。

  任何族裔的文化都有其特点和优劣。在全球化的当今,对人权的普遍认同、通行的行为规则的掌握、个人利益和社会公德的协调等等,皆需要有清醒的认识。如何能安然自处的同时与新的社会和文化环境交融,为自己、族群、后代争得地球公民的一席之地,这一问题应该引起华人社会的广泛重视。三人行必有我师。与其嘟囔碎碎念,不如见贤思齐,也学习一下印裔的长处。 (作者为旅居北美作家 辛上邪
=================================


印裔比华裔更在乎政治权利

  印度人对新环境的认同感很强。家族观念浓重,故土意识反而不强。没听说多少印度人回流,也没听说他们一定要落叶归根。我所见的很多印度人都很传统,有的女性还穿沙丽,锡克族男性一定带着“头巾帽”。印度人聚居的区域,礼拜堂很快就被修建起来。饮食习惯更是被几乎完整地保留下来。真是“此心安处,便是吾乡”。这不仅是在北美,印裔在其他国家也如此,记得在马来西亚时,看到电视上印裔政界人士侃侃而谈,张口闭口说的都是“我们马来西亚”云云,俨然是大马代言人。

  这次加拿大新一届政府成立仪式上,印度裔部长稳重、大气,自豪感十足,也仿佛是多少代世居于此。有人说印度人安心扎根,是因为印度太穷,无路可退。其实不然。我的一位印度朋友说,在印度时,他们家里有很多仆人。她丈夫因为学IT,崇尚美国的科技进步,年轻时投简历在美国找了工作,因此搬家来北美。后来因为美国不容易拿绿卡,居住六年后,他们转而申请加拿大移民。她说他们的兄弟姐妹都来过加拿大看望他们,但因为这里的仆人不容易雇佣,更不能随意驱使,故而不愿意移民。她和她丈夫早已归化入籍,因为他们以这个“新国家”为傲。

  印度承认双重国籍也是对印度人归化入籍的促动。而大多数中国大陆的移民都选择“国际家庭”,夫妻中一方加入新国籍,另一方为了保留中国国籍而只拿永居卡。入籍与否对融入主流社会有很大不同。不入籍,就没有选举权。没有选举权,市选、省选、国家选时,就不能投票支持谁、反对谁。不表明立场,当权者就不在乎你。逻辑就这么简单。各种选举后,都会统计出来选民的族裔。发声强势的族裔,政客们都会重视——当权的要在乎广大的民意,落选者希望下次能拉到有力的选票。温哥华所在的BC省省长简蕙芝当选后,专门斥巨资举办了印度电影节,用以答谢推她上位的印度裔选民。电影节的举办,为印度人在当地壮了声势,其他族裔也因此更重视印度人。

  随着印裔移民影响力的增大,政策向他们倾斜似乎也变得顺理成章了。比如加拿大经常变换的移民政策中,很容易有倾向性的打分项目也不知不觉垂青着印裔。刚刚结束的一月份,联邦政府发出4449份特快移民邀请,其中20%的受邀人员来自印度,最低分数是457分——华人一般连450分都很难达到。由此可知,这四千多份受邀函中,华人可能凤毛麟角。长此以往,华人移民势必会减少,社会影响就更式微了。反之,印裔以他们的自信和积极的姿态,将更快、更容易地“拿下更多的地盘”。http://www.xinhuanet.com/world/2016-03/09/c_128786727.htm
数字显示加拿大的印度人开始碾压华人
 24 评论加国无忧 51.CA2017年9月10日 12:39来源:本网编译作者:Joyce
加拿大吸引的印度人比华人多,无论是工作还是入籍。与邻国美国相比这个趋势更为明显。

华人在美国是移民的主力军,得到绿卡的人更多。不过要论留学生数量,中国前往加拿大留学的人数就比印度多了。

截至2017年6月30日的统计数据显示,上半年获得加拿大工作签证的印度人有13670人,而中国只有8680人通过加拿大的国际人才流动项目获得工作签证。

通常公司可以通过这个项目担保技术移民,不需要进行劳动力市场影响评估。

这一趋势也出现在临时外国工作者项目中,该项目核发有条件签证,需要进行劳动力市场影响评估,且要求优先保证本地加拿大人获得机会。在这个项目下,共有2190名印度人得到工作签证,中国则只有635人。

这些数据均出自加拿大移民局对今年上半年的相关数据统计,与之前几年的趋势相比没有大的变化。



国际人才项目对印度人的吸引力在2016年达到高峰,当年共有30850名印度人获得这种类别的工作签证,比上一年增长了近50%。

留学生的数量,中国比印度略多,2017年上半年中国留学加拿大人数达到25315名,印度为20845名。

上半年的新永久居民数字尚未发布,菲律宾和印度2016年继续占据前两位。2016年加拿大的29万6千名新永久居民中有近13%来自印度,叙利亚因有大量难民而在2016年位列第三。

从六月起,加拿大引入了全球人才流动计划(GTSP),提供两周申请的快速通道,无需劳动力市场影响评估。需要担保高技术外国工作人员的的公司可以选择GTSP,有十种职业可以申请,主要是计算机、电子和IT领域的职业。

不过,GTSP项目只能申请短期逗留。管理职位和专业工作人员可以通过短期合约访问加拿大,六个月里可逗留15天,一年里有30天。

这个时间对IT从业者来说太短,但是按照一名移民专家的说法,2017年下半年将有更多人通过该项目。

根据2017年国际移民展望机构发表的报告显示,中国人占据了美国绿卡获得的主要份额,2015年共有74600人获得绿卡。印度有64100人获得美国绿卡https://info.51.ca/news/canada/2017-09/575357.html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