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帖

苹果的故事

苹果这种水果在西方人的想象中似乎独领风骚。且不论《圣经》中写到人类史祖亚当和夏娃因为偷吃禁果(其实是智慧树上的苹果)被驱逐出伊甸园,现代英语中保留的某些说法也见证了苹果在西方文化中的独特地位。中文说的“掌上明珠”,英文偏要说成“眼睛里的苹果”(apple of one’s eye)。这是用了希腊神话的典故。《荷马史诗》中说长达十年的特洛伊战争(Trojan War )起源于天后赫拉、智慧女神雅典娜和爱神阿弗罗黛特三个女神对金苹果(也叫“不和之果”,Apple of Discord)的争夺。所以英文“眼睛里的苹果”是用“苹果”来比喻对于人的视觉极端重要的瞳人。再有,中文里普普通通的喉结,到了英文中就成了“亚当的苹果”(Adam’s apple)。

英文中的菠萝叫“松树苹果”( pineapple ),可能因为菠萝的果皮象松果的外部一样层层叠叠的,而滋味可以媲美苹果。 番茄从新大陆传到欧洲时,起初没人敢吃,因为害怕中毒。后来欧洲人一尝消魂,更传说它有神奇的催情药效,所以叫它“爱的苹果”( pomme d'amour )。同样从新大陆传到欧洲的马铃薯,法文中叫“泥土中的苹果”( pomme de terre)。 海棠在英语里叫“蟹苹果”(crabapple) 。我异想天开,觉得是因为它结的小小的红色果实太酸,让人吃了发脾气(“crabby”也),故而才成为“山寨版苹果”。

我总疑心苹果在西方社会文化中之所以重要,不光是因为故老相传的历史和神话,还因为它太普通、太常见。大家司空见惯之余,借用“苹果”一词来描述希奇古怪的新式水果或者比喻人同此心的日常情感,似乎也很说得通。至少在我居住的美国小镇,只有苹果是超市里一年四季都卖的水果 。 在烹饪料理方面,美国人对苹果也格外情有独锺,不知是否因为信奉:“每日一个苹果,医生见你就躲” (本人对于“An apple a day, keeps the doctor away” 的山寨版翻译) 的箴言 。 除了当水果生吃以外,苹果也被用来拌沙拉、烤猪肉、烘焙甜点。据说苹果馅饼(apple pie)和雪佛莱车一样,是老歌中咏唱的最代表美国文化的东西。曾起草《人权宣言》的汤马斯杰弗逊(Thomas Jefferson)是个弗吉尼亚州的大农场主,他所梦想的乌托邦不是富兰克林罗斯福(Franklin D. Roosevelt) 在三十年代美国经济危机时答应民众的“每家锅里都有一只鸡”(“A chicken in every pot”),而是每家都有个小农场,种几棵苹果树。苹果树需要好几年的呵护才能结果实,而且需要每年嫁接,一颗果树任它自生自灭的话,一两年后果实就会变得又小又酸。因此,对杰弗逊来说,种苹果树就意味着扎根,意味着一个人人有恒产、有恒心的和谐社区的建立。

苹果起源于欧洲、中亚和新疆,据说司马相如《上林赋》中说到的“萘”就是本尊。现在,中国山东烟台的苹果当然驰名四海,远销国外。然而,在物质尚未极大丰富、交通不甚便利的时期,南方人吃个苹果也是希罕事。安徽人胡适当年到美国留学,先在康乃尔大学学农学,常常要分辨各种苹果,记下特征口感等等。他的美国同学从小吃惯,所以这样的功课轻而易举,完全不费吹灰之力。他就很辛苦,每天愁眉苦脸地吃了一个又一个,最后据说因此愤而改学哲学,去哥伦比亚大学追随杜威去了。从此现代中国少了个不成功的农学家,多了个风头十足的文化人。我管这叫“一只苹果改变的中国文学史”。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