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帖
本帖最后由 xiaohuayuan 于 2011-7-16 23:35 编辑

花卉名称:红霞蝴蝶兰

  科属:兰科 Orchidaceae,蝴蝶兰属 Phalaenopsis

  审定编号: 粤审花2007003

  选育单位: 广东省农业科学院花卉研究所

  品种来源: 明和公主(Doritaenopsis Minho Princess)

  特征特性: 属中花多花型品种。性状表现稳定、一致。植株生长势好,叶浅绿色,叶片宽厚、挺立。18个月成花植株花梗粗壮,平均花葶长50.9厘米,平均分枝数1.7个,最多达4个,平均主枝花朵数10朵,总花朵数最多达25朵以上。花色鲜艳,花型圆整,花径8.3厘米。萼片有粉红色网纹,花瓣有红色网纹,在靠近蕊柱的部位有明显的白色斑点。两片花瓣比萼片的颜色鲜艳、深红,对比明显。唇瓣深紫红色。耐热性较强。早花型,12月中旬开始开花,易开花,花期3个月左右。

  栽培技术要点: ⑴小苗7~10天施一次薄肥,施N:K=20:20:20的水溶性复合肥3500倍液,施肥间隔7~15天,冬季时间可稍长,施用上述水溶性复合肥3000倍液;⑵当2.5寸盆经过四个月的生长,即可换入3.5寸盆中,以上述水溶性肥2500倍液为佳,7~10天施肥一次;⑶在上山前2~3个月,增施磷、钾肥;⑷夏秋季大棚内或温室内水帘风机降温,促进花芽分化;⑸梅雨季节易发生花瓣灰霉病,应注意防治。

  审定意见: 红霞蝴蝶兰属中花多花型品种。植株生长势好,主枝花朵数平均10朵,总花朵数最多可达25朵以上。耐热性较强。适宜我省具备加温和降温设备和设施的温室或大棚条件下种植。符合广东省农作物品种审定标准,审定通过。

10.jpg

11.jpg
本帖最后由 xiaohuayuan 于 2011-7-16 23:34 编辑

品种名称:红珍珠蝴蝶兰

  科属:兰科 Orchidaceae,蝴蝶兰属 Phalaenopsis

  审定编号:粤审花2007004

  选育单位:广东省农业科学院花卉研究所 众生园 玉山生物科技兰业有限公司

  品种来源:台糖火鸟(Dtps. Taisuco Firebird)/孙杰宝石(Dtps. Sun Jye Diamond)

  特征特性:属中花多花型品种,性状表现稳定、一致。植株生长势好,叶色深绿,叶片宽厚、挺立。18个月成花植株花梗粗壮,花葶长63~70厘米,分枝0~2个;主枝着花9~11朵,总花朵数可多达20朵以上;花朵圆整,排列整齐,花径7.8厘米;萼片和花瓣紫红色,有深红脉纹和少量雪花点,唇瓣深紫红色,花期2~3个月。耐热性和耐寒性较强。

  栽培技术要点:参照红霞及其它蝴蝶兰品种栽培技术。

  审定意见:红珍珠蝴蝶兰属中花多花型红花品种。花梗粗壮,主枝着花9~11朵,总花朵数最多可达20朵以上,花朵圆整,排列整齐,花径7.8厘米。耐热性和耐寒性较强。适宜我省具有降温和加温设施的温室或大棚条件下种植。符合广东省农作物品种审定标准,审定通过。

4.jpg

5.jpg

6.jpg

7.jpg
本帖最后由 xiaohuayuan 于 2011-7-16 23:33 编辑

 花卉名称:手参

  手参别名:手掌参、掌参、阴阳参、佛手参


  学名:Gymnadenia conopsea

  科属:兰科,手参属

  生长环境:生于海拔265––4700米的生于草甸、山坡、林间草地、河谷及灌丛间。


  产地:产黑龙江、吉林、辽宁、内蒙古、河北、山西、陕西、甘肃东南部、四川西部至北部、 云南西北部、西藏东南部(察隅)。朝鲜半岛、日本、俄罗斯西伯利亚至欧洲一些国家也有。

  功能主治:
  手参可以补肾益精,理气止痛。病后体弱,神经衰弱,咳嗽,阳痿,久泻,白带,跌打损伤,淤血肿痛。

  形状特征
  多年生草本,高30~80cm。块茎通常2枚,一枚肥厚,一枚干瘦,黄白色,椭圆形,下部4~6掌状分裂。茎直立,基部具淡褐色叶鞘。茎生叶4~7,互生,叶柄鞘状,叶片长披针形,长9~20cm,宽1~2cm;下部叶先端钝或渐尖,基部鞘状抱茎;最上部的叶较小,线状披针形。穗状花序顶生,长7~14cm,花多而密集,苞片卵状披针形,先端稍内卷,长3.5~4.5mm,两侧萼片斜卵形,花瓣斜卵形,唇瓣阔倒卵形,长宽均4~5mm,先端3浅裂,基部有细长距,呈镰刀状内弯,长明显超过子房,子房扭曲。朔果长圆形,长1~2cm;种子淡棕色,极多而细小。花期6~7月。果期7~8月。

2.jpg
本帖最后由 xiaohuayuan 于 2011-7-16 23:32 编辑

 兰花名称:石仙桃

  兰花名称:长足石豆兰、瓜子莲、石山莲、石三棱

  学名:Pholidota chinensis

  科属:兰科,石仙桃属

  兰花分布:分布我国东南部至南部。越南,缅甸也有。

  形态特征:多年生附生草本;根状茎粗壮;假鳞茎卵形或梭形,肉质,大小不一,通常长2.5~6厘米,宽1~2.5厘米,顶生2叶。叶倒卵形或倒卵状椭圆形,长10~18 厘米,宽3~7厘米,顶端短尖,基部渐狭成柄,有较明显的弧形脉3~5条。4~5月开花。花葶生于假鳞茎顶端,长12~38厘米,先叶发出,总状花序具8~20朵疏离的花,花序轴稍曲折;苞片在花未开时二列套叠;花白色或带黄色,芳香;萼片3,卵形;花瓣与萼片等长,线状披针形,唇瓣凹陷或基部呈囊状,3裂,长约8毫米;蕊柱长4~5毫米,顶端翅状。

20101714393991190.jpg
20101714401112440.jpg
本帖最后由 xiaohuayuan 于 2011-7-16 23:30 编辑

花卉名称】:香草兰

  【别 名】:香荚兰、梵尼兰

  【科 属】:兰科,香荚兰属


  【产 地】:分布于福建、广东、广西、云南和墨西哥东南部至中美洲

  【拉丁名】:Vanillaplanifolia Andr.

  【来 源】:为双子叶植物药兰科植物香草兰的全草。

  形态特征:
  常绿草质攀援藤本,长可达数米。叶散生,肉质,椭圆形,先端渐尖,基部狭。总状花序腋生,多花,花瓣黄绿色,花瓣倒卵状长圆形,具芳香。肉质荚果。花期4~6月,果期5~10月。
  “食品香料之王”香草兰, 原产墨西哥,属兰科攀缘藤本,其肉质而脆,上面长有气生不定根,用以攀缘于其它植物的枝柱上,叶片椭圆形,互生,肉质,花淡黄绿色,着生于腋生的花序上,长约3厘米,一个花序约有花20-30朵,3-4月开花,蒴果呈三角形,三室,种子极细小,黑色,香草兰是高级食用香料,有“食用香料之王”之称,豆荚含有2-3%的香兰素,广泛用于食品工业、烟、酒和高级化妆品。香草兰开花时间集中于早晨7—9点钟,结果几乎全靠人工授粉,香草兰果荚含有200多种芳香成分,主要有香草醇、香兰素等等,几乎每一种成分都是价值连城的香料物质。

  香草兰栽培技术
  
  种植园的建立
  1、 园地的选择与规划:要选择近水源且排水良好、有机质含量 高、比较肥沃疏松的微酸性土壤;台风主风方向有良好屏障比较静风的向阳缓坡地或平地,每30 亩要有主防风林带,每6亩要有副防风林带。
  2、 荫棚系统的建立:香草兰是藤本植物,需要有支柱攀缘,并 要求适度的荫蔽。测定结果表明50%的荫蔽度有利于香草兰的生长发育。荫蔽物有两种,一种是死荫蔽,通过修建人工荫棚的办法(用遮光网)达到控制荫蔽度的目的。这种方式需要水泥柱或石柱作为香草兰棚架或攀缘的支柱。另一种是活荫蔽: 可选择天然树木或人工种植的椰子、槟榔等作物为活无能为力柱,以控制活支柱树冠来调节种植园的荫蔽度。
  
  定植
  在海南,一般定植季节为5-6月和9-10月。种苗采用0.5米--1.0米长的壮蔓切口消毒,盖土1-2厘米,露出叶片和切口。适宜的株行距为1.2×1.6米,双苗定植。
  
  覆盖
  香草兰的根系主要集中在5厘米厚的土表层,用椰糠或杂草进行根际死覆盖,有利于香草兰的生长发育。
  
  田间管理
  1、 水、肥管理:香草兰对水湿条件的要求因生育期不同而异。 营养生长期要保持较高的湿度,生殖生长期要相对干旱,有利花芽分化,授粉后果荚迅速生长。高温季节应增加供水量以促进果荚生长,在果荚成熟期也要相对干旱,利于果荚成熟。适量施肥对香草兰是有利的。每年需施5-6次腐熟的有机肥(塘泥或表土25%+34%牛粪+1%过磷酸钙)。施肥量根据土壤肥力而定。香草兰的根外追肥同样具有很好的效果,一般每月2-3次。
  2、 绑蔓与修剪:种植后新长出的藤蔓要及时用绳子将蔓茎绑在 支柱上,使其向上攀缘,到达攀缘架后将其缠绕于铁线上,呈环状生长。香草兰的修剪一般在结果头一年的11月下旬进行全面去顶,长度约40-50厘米,控制植株营养生长,诱导开花。
  3、 除草、起畦、田间清洁:一般每月一次。
  4、 荫蔽树的修剪和防风林的管理。
  
  人工授粉
  在海南3月上旬到5 月下旬为香草兰开花期。香草兰花由于结构特殊,自然授粉率仅为1%左右,因此必须进行人工授粉才能结荚。香草兰花在清晨五时左右开始开放,中午1时开始闭合。所以授粉应在当天6-13时完成。授粉方法简单易学,容易掌握,亡练工人每人每天授800朵花左右。

1.jpg

2.jpg
本帖最后由 xiaohuayuan 于 2011-7-16 23:29 编辑

兰花名称:兔耳兰


  科属:兰科,兰属

  叶片短,呈狭椭圆形,基部具长柄,2~4片丛生。花葶高20cm以下,着花5~6朵,淡绿色,具微香,唇瓣不明显,3裂,中央裂片反卷,白色上有紫色条斑,花期5~7月。原产于我国华南、西南和台湾省。

  习性:喜温暖而湿润的气候条件,不要求很高的土壤含水量而要求很好的空气湿度。兰花属肉质须根系,根茎亦在地下生长,与根系共生的跟菌也需要良好的通气条件,如果土壤水份过大,不但生长不良,有时还会枯死。
  兰花在原产地多生长在湿润山谷的树荫下,根系主要分布在表层的酸性土壤中,因此要求树荫、湿润而凉爽的环境和富含腐殖质而又排水良好的酸性土壤,PH值应在5~6.5之间。春兰和蕙兰的耐寒力较强,建兰和墨兰耐寒力较弱。

  国内分布:产浙江南部、福建、台湾、湖南南部、广东、海南、广西、四川南部、贵州、云南 和西藏东南部。生于疏林下、竹林下、林缘、阔叶林下或溪谷旁的岩石上、树上或地 上,海拔300--2200米。

  国外分布:自喜马拉雅地区至东南亚以及日本南部和新几内亚岛均有分 布。海 拔:300-2200 形态特征:多年生草本 最低海拔:800 最高海拔:1200

20101710312638962.jpg

20101710313729894.jpg
本帖最后由 xiaohuayuan 于 2011-7-16 23:28 编辑

 花卉名称:梵尼兰

  梵尼兰别称:香子兰、香草

  科属:兰科,香荚兰属

  梵尼兰产地:原产于墨西哥东南部以及中美洲的热带雨林地区,马达加斯加、科摩罗、墨西哥、印度尼西亚是主要产地,在印度、乌干达等地也有少量种植。在气候方面,海南是世界上适合香子兰生长的地区之一,于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中开始规模种植。在海南,香子兰一般于3月初开始分批开花,经过人工授粉后,于10月至 12月采摘,采摘后的鲜荚经过半年左右的初步加工,完成生香后成为芳香怡人的干荚。

  梵尼兰的用途:
  梵尼兰用途广泛,内含170多种芳香成分及17种人体所需的氨基酸,香韵独特、芳馥宜人,是一种名贵的绿色天然香料,素有“天然香料皇后”的美称。可用于冰淇淋、巧克力、糕点、烟、酒等行业,可用于香水、防晒产品等化妆品行业,在医疗领域,对帕金森症、泌尿系统病、性病、心脏病、皮肤病等有特殊功效。

  梵尼兰外形特征:
  多年生热带藤本植物。栽培需要高温湿润的气候环境条件,并要求在50%-60%荫蔽条件下和富含有机质的微酸性土壤中栽培。每年4月开花需人工授粉后结荚,每年11月收成果荚。鲜果荚是不发香的,需经杀青,发酵,烘干,陈化后于次年5月形成商品豆荚。
  天然香草豆的神奇味道和芬芳气味为我们提供了许多生活的乐趣。如今一般人常用它来调味食物、饮料(可口可乐更将它视为2004年重点商品),甚至是许多人都喜爱的香草巧克力。目前世界上40%的香水也都添加了梵尼兰的成份。听说中国已经引进栽培成功,我为所有的中国孩子们高兴,他们有口福了。
  香荚兰是一种名贵的热带天然香料,素有“食品香料皇后”的美称,她的名贵在于:
  ①在食品工业中的应用极其广泛,如名贵香烟、高级茶酒、冰淇淋、巧克力、饮料及医药和日化工业等;
  ②她具有其它任何天然或合成的香料都不可替代的独特的提香、调香、助香和定香作用;
  ③须耗用大量的人工和长达320天以上漫长时间才能完成生香。即从每年四月份开花,经人工授粉成功后结荚到成熟采收需要200天,每年11月采收的鲜豆荚是没有香气的,需经杀青、发酵、干燥、陈化直至生香,需要120天。

  梵尼兰,又称香子兰(Vanilla),一般简称“香草”,价格仅次于藏红花芯(Saffron),是世界上第二昂贵的调味“香料之王”。
  梵尼兰一直被泛称为「香草」,其实它是属于3年生的爬蔓类兰花科植物,具有回旋性的圆柱形茎蔓,在每个茎节上会有气生根。叶片肥厚多肉为圆针形。花有芳香为黄绿色,而梵尼兰开花授粉后的豆荚才是重要的应用部位。在16世纪以前梵尼兰的豆荚就被人们应用在香料饮品中,直到现在仍是唯一被利用在香料的兰花科植物,因此有「香料皇后」的美誉。虽然梵尼兰豆荚鲜少被人们单独所品尝,但却往往是许多产品的最佳配角。在各式饮品、西点中它让味道更为甜美,甚至变成各食品厂家的独家秘方之一。而广为世人所知的是香草的冰淇淋、可乐、巧克力、咖啡。
  兰花的幽香浓郁持久,神秘又诱惑。梵尼兰真的是兰花不是草,所以才会这么香,它原产墨西哥,属兰科热带攀缘藤本,可以攀爬又高又长几十尺。这个奇怪植物开花结硕果,七八寸长的豆荚里含有2%~3%的香兰素,晒制好的香草干豆荚是产地最后成品,广泛用于高级食品和化妆品。零售市场上每个干豆荚就卖到三四块美金,纯浸提液比较普遍,每小瓶美金十块钱以下,很多超市架上就有。化工合成的香草精很便宜,但香味醇感完全是另一回事。大部分洋式蛋糕和冰淇淋的主要香味就是香草,食品使用纯真香草才够格标示“天然”(All Natural)。加了香草的食物变得活泼可爱,让人嘴巴不自觉地张开,有把圣人变馋鬼的魔力。
  梵尼兰是一种豆科植物,它在花落后会结出豆荚形的果实.成熟的香子兰果晒干变黑后,就会成为散发浓郁香味的香料,这种香料,可以被广泛用于食品和化妆品.由天产量低,其价格仅次于藏红花,是世界第二昂贵的调味“香料之王”。最初,香子兰只生长在墨西哥,这是因为只有墨西哥特有的长鼻蜂才能给它授粉结果,因为香子兰的珍稀与贵重,当地的印第安人部落经常为了争夺它发生武力冲突。
  1793年,南印度洋留尼汪火山岛上的居发引进了香子兰和为之授粉的长鼻蜂,那年春天,香子兰在岛上生长茂盛,并开出了淡淡的花朵,这令留尼汪人很高兴。但令人们想不到的是,那些长鼻蜂竟然都出了问题:它们无法适应火山岛上的气候,最后都有死去了,而当地蜜蜂对这种外来的植物毫无兴趣。
  梵尼兰的花期短暂,每朵花只开一天,没有授粉者,就意味着这些花儿全部凋谢也结不也果实来,人们心急如焚,却只能眼睁睁地看着这些花谢而绝望。
  一天,一个心有不甘的人偶然用手捻了一下一朵香子兰的花心,没想到这一捻竟捻也了奇迹,不久以后,这株香子兰结出了香喷喷的果实。这样。岛上的人们才知道,香子兰是雌雄同体的植物,没有长鼻蜂,人工也可以为祖国统一授粉,这个发现,使得香子兰的足迹开始遍及全世界)!
  如今,每当梵尼兰花开时,人们只要随身带一个长长的针,刺一下花心,就成了授粉任务
  梵尼兰能够解除疲劳和心情郁闷,并使人远离痛苦。是上好的进补品,具有刺激作用,抗腐烂,助消化。有助荷尔蒙分泌,舒缓焦虑及改善失眠。

10.jpg
本帖最后由 xiaohuayuan 于 2011-7-16 23:28 编辑

 花卉名称:万带兰

  学名: Vanda

  科属: 兰科,兰属

  产地分布
  广布于东半球热带和亚热带地区。是世界上栽培较多和最受欢迎的热带兰花之一。

  生长习性
  目前广泛栽培的多为优良的杂交种品种。万带兰要求高温、高湿和较强的阳光,适于热带地区栽培。北方需在高温温室种植,室温保持在20℃以上。

  形态特征
  万带兰花较大,花色艳丽,有白、黄、粉红、紫红、茶褐和天蓝等色。花序从叶腋间抽出,有花10朵~20朵;花期长,可开放3周~8周。花萼片特别发达,尤其两枚侧萼更大,是欣赏的重点;花瓣较小,不甚显著,唇瓣更小。有直立的茎干和发达的肉质气生根。叶片在茎的两侧排成两列,通常有扁平、圆柱和半圆柱三种形态。杂交种甚多,并有20余个属间杂种。育种家用鸟舌兰和万带兰杂交产生了植株较为矮小,有万代兰般的中型花新属"鸟舌万代兰"(Ascocenda),台湾称为千代兰,她们的花色千变万化,但植株的大小却仅及万代兰的一半。
  万带兰属是目前世界上栽培较多和最受欢迎的洋兰之一。是热带庭院中栽种比较多而管 理十分省事的花卉,既可作盆栽花卉,又能作切花。
  该属植物全世界约有60个原生种,全部为附生植物。广泛分布于东半球的热带和亚热带 地区,自印度往东至中国南部、东南亚、新几内亚、澳大利亚及菲律宾、所罗门群岛等太平洋岛 屿均有分布。大多数种类花较大,花色鲜艳,花期长,是很有价值的观赏花卉。
  万带兰为典型的附生兰科植物。与卡特兰和石解不同,它为单轴类茎的洋兰,有明显的茎 干和气生根。根较卡特兰、石斜粗壮,不但负责吸收水分和养料,并且支撑茎干直立向上。新根 在春天从茎部生出,通常白色,先端根冠部分常为绿色。如根冠折断,生长即停止不前。万带兰 靠粗壮的根系可以附着在其他植物或岩石上生长。
  叶片在茎的两例排成两列,通常可看到3种形态:扁平而背呈龙骨状;圆拄状;半圆柱状而 在向轴面具有一纵槽。叶表面有较厚的角质层,有较强的抗干旱结构。
  花较大,通常色泽鲜艳,有粉红色、黄色、紫红色、纯白色,也有其他兰花很少见的茶褐色、 天蓝色等。花尊与花瓣相似,通常明显具爪。唇辨与蕊校基部粘连,有距,3裂,佣裂片直立,中 裂片前伸;距呈圆锥形,端钝,内面秃净。蕊拄短,圆柱形,无蕊柱足,花药顶生,2室,花粉块2— 4枚,着生于短而宽、具大型粘盘的柄上。
  万带兰的花与其他常见兰花在结构上基本相同,但各部分的大小比例相差较大。例如,一 般兰花的花瓣和唇瓣都十分发达而显著,但万带兰的杂交种花瓣较小,唇瓣更小,很不明显,如 不注意,往往会把它忽赂掉。而3枚尊片则特别发达、明显,尤其两枚侧尊片更大,呈椭圆形,变 成欣赏的重点。唇瓣虽然居于花的中心,在观赏上已不占重要地位。 万带兰的总状花序从叶腋间抽出,有花10—20朵,每朵花能开放2—3周,通常从下往上 顺序开放,所以每支花序在高温条件下可开放一个多月。

  观赏应用
  新加坡的国花就是一种名叫卓锦的万带兰,象征卓越锦绣、万代不朽。胡姬花是东南亚对兰花的通称,是一位侨居新加坡的西班牙园艺师艾飞丝卓锦,在自己花园里,将胡姬花育出的优异新品种。1981年新加坡文化部宣布为国花。

5.jpg

6.jpg
本帖最后由 xiaohuayuan 于 2011-7-16 23:26 编辑

 花卉名称:斑叶兰

  花叶子别称:花叶子、小叶青、小青、麻叶青、银线莲

  科属:兰科,斑叶兰属

  斑叶兰产地分布:
  产山西、陕西南部、甘肃南部、江苏、安徽、浙江、江西、福建、台湾、河南南部、湖北、湖南、广东、海南、广西、四川、贵州、云南、西藏。生于海拔500--2800米的山坡或沟谷阔叶林下。尼泊尔、不丹、锡金、印度、越南、泰国、朝鲜半岛南部、日本、印度尼西亚(苏门答腊)也有。模式标本采自日本。

  中药用途:
  斑叶兰可全草入药,能清肺止咳、解毒消肿、止痛,治肺结核咳嗽、支气管炎;外用治毒蛇咬伤、病疖疮疡。兰科斑叶兰属植物斑叶兰Goodyera schlechtendaliana Reichb. f.,以全草入药。夏秋采挖,鲜用或洗净晒干。清肺止咳,解毒消肿,止痛。用于肺结核咳嗽,支气管炎;外用治毒蛇咬伤,痈疖疮疡。

  形态特征
  花叶子植株高15—35厘米。根状茎伸长,茎状,匍匐,具节。茎直立,绿色,具4--6枚叶。叶片卵形或卵状披针形,长3—8厘米,宽0.8—2.5厘米,上面绿色,具白色不规则的点状斑纹,背面淡绿色,先端急尖,基部近圆形或宽楔形,具柄,叶柄长4--10毫米,基部扩大成抱茎的鞘。花茎直立,长10---28厘米,被长柔毛,具3—5枚鞘状苞片;总状花序具几朵至20余朵疏生近偏向一侧的花;长8--20厘米;花苞片披针形,长约12毫米,宽4毫米,背面被短柔毛;子房圆柱形,连花梗长8—10毫米,被长柔毛;花较小,白色或带粉红色,半张开;萼片背面被柔毛,具1脉,中萼片狭椭圆状披针形,长7—10毫米,宽3--3.5毫米,舟状,先端急尖,与花瓣粘合呈兜状;侧萼片卵状披针形,长7--9毫米,宽3.5--4毫米,先端急尖;花瓣菱状倒披针形,无毛,长7—10毫米,宽2.5--3毫米,先端钝或稍尖,具1脉;唇瓣卵形,长6--8.5毫米,基部凹陷呈囊状,宽3--4毫米,内面具多数腺毛,前部舌状,略向下弯;蕊柱短,长3毫米;花药卵形,渐尖;花粉团长约3毫米;蕊喙直立,长2--3毫米,叉状2裂;柱头1个,位于蕊喙之下。花期8—10月。

1.jpg

2.jpg
本帖最后由 xiaohuayuan 于 2011-7-16 23:24 编辑

花卉名称:带唇兰

  种拉丁名:Hylophila nipponica (Fukuyama) S. S. Ying

  科属:兰科 Orchidaceae ,袋唇兰属 Hylophila

  产地分布:产于我国台湾省。生于海拔150--400米的林下阴湿处。
  形态特征:带唇兰植株高20---40厘米。根状茎伸长,匍匐,肉质,具节,节上生根。茎直立或向上伸展,黑或暗紫褐色,圆柱形,无毛,具3--6枚叶。叶片长圆形或椭圆形,长5—15厘米,宽3—5厘米,上面暗绿色,具光泽,背面色浅,先端渐尖或急尖,基部渐狭成柄,多少偏斜,叶柄长约4厘米,下部扩大成抱茎的鞘。总状花序具多数较密生的花,长5—10厘米,花序梗和花序轴红褐色,被毛;花苞片红褐色,卵状披针形至披针形,长达1.8厘米,宽7.5毫米,先端渐尖,背面被毛,稍长于子房;子房圆柱状纺锤形,扭转,被毛,连花梗长10--11毫米;花绿色带红棕色,不甚张开,倒置(唇瓣位于下方);中萼片卵形或卵状披针形,绿色,先端带红褐色,凹陷呈舟状,长7--9毫米,宽3.5—4毫米,质地较厚,上部1/3变狭且向前弯曲,具3脉,背面被毛,与花瓣粘合呈兜状;侧萼片偏斜的卵形或近圆形,长7--9毫米,宽6---9毫米,上部1/3突然弯曲向外,先端具短尾状尖头,具4脉,背面被毛,棕绿色,先端带白色,两侧萼片互相围抱唇瓣;花瓣多少呈狭菱形,斜歪,长7—8毫米,中部宽2.8—3毫米,粉红色,先端渐尖且为白色,具1脉,无毛;唇瓣几乎呈1个膨大成圆球形的囊,黄色,微成2裂,长6---6.5毫米,侧面宽4.5毫米,正面宽约7毫米,内外均无毛,囊在蕊柱下方具三角形的人口,在其外具1枚线形而略带波状的附属物;蕊柱短,淡红褐色,长3毫米,前面具2枚角状的附属物;花药长圆状披针形,红黄色,长5毫米;蕊喙长,叉状深2裂;柱头1个,隆起,位于蕊喙之下。

201031310144020666.jpg

201031310151893670.jpg
本帖最后由 xiaohuayuan 于 2011-7-16 23:23 编辑

花卉名称:酒瓶兰

  拉丁学名:Beaucarnea recurvata

  别称:象腿树

  科属:龙舌兰科,酒瓶兰属

  分布区域:原产墨西哥干热地区

  酒瓶兰为龙舌兰科酒瓶兰属观叶植物,为常绿小乔木,在原产地可高达10米,盆栽种植的一般0.5—1.0米。 其地下根肉质,茎干直立,下部肥大,状似酒瓶;膨大茎干具有厚 木栓层的树皮,呈灰白色或褐色。叶着生于茎于顶端,细长线状,革质而下垂,叶缘具细锯齿。老株表皮会龟裂,状似龟甲,颇具特色。叶线形,全缘或细齿缘,软垂状,开花白色。

  酒瓶兰又名象腿树,原产墨西哥干热地区。酒瓶兰是树状的多浆植物,株高可达10米。由于茎干形状奇特,基部特别膨大,酷似大酒瓶,再加龟裂成小方块的树皮和簇生叶姿婆娑,成为非常奇特的装饰植物。

  形态习性
  酒瓶兰原产热带雨林地区。其性喜温暖湿润及日光充足环境,较耐早、耐寒。生长适温为16—28℃,越冬温度为0℃。喜肥沃 土壤,在排水通气良好、富含腐殖质的砂质壤土上生长较佳。酒瓶兰多用播种繁殖,但国内尚未见结种子,多从产地进口。播种时将种子播于腐叶土和河沙混合的基质,保持湿润(不宜太湿,否则容易腐烂)。在温度20—25℃及半阴环境中,经2—3个月即可发芽。在小植株生长过程中应加强肥水管理,勤施薄施液肥,并增施钾肥,以利茎部膨大充实。此外,生长多年的植株有时会在茎基部分疆小芽,也可分切芽体,扦插繁殖。但必须注意伤口消毒,以免腐烂。性喜阳光,一年四季均可直射,即使酷暑盛夏,在骄阳下持续曝晒,叶片也不会灼伤。但不耐寒,北方需在霜降前入室,置于温暖向阳处。室温以10℃左右为宜,如低于5℃,须采取防寒保暖措施,以防冻害。温带地区清明至谷雨之间出室,寒冷地区则在立夏之后。由于酒瓶兰较耐旱,浇水不宜过多,否则易烂根。春、秋季须见干见湿,夏季保持湿润,冬季见土干时再浇水。生长季节,室外莳养每半个月施一次稀薄液肥;室内莳养宜施颗粒肥料,以免污染空气。盆栽宜用肥沃的沙质土,用园土、腐叶土及粗沙等量配制。每年春季或秋后换盆换土,保持盆土通透性。无论上盆或换盆,宜将基部膨大部位露出土外,供人观赏。

1.jpg

2.jpg

3.jpg
本帖最后由 xiaohuayuan 于 2011-7-16 23:21 编辑

 花卉名称:寒兰

  科属:兰科,兰属

  学名:Cymbidium Kanran Mak

  分布:寒兰主要在福建、浙江、江西、湖南、广东等地,日本亦有分布。在我国名声不怎么样,但在日本与韩国却非常为人崇尚。“日本寒兰”是日本原产兰蕙中香气最浓者。本种属一茎多花,叶姿幽雅高尚,是日本仅有的原产兰花之王。因此,日本寒兰在日本兰界所占的地位相当显要。在兰花市场上,身价亦较高。

  外形特征:
  寒兰的株型与建兰十分相似,但叶片较细,尤以基部为甚,叶姿潇洒,显得幽雅高尚。叶3~7枚丛生,直立性强,长4D~70公分,宽1~1.7公分,全绿或附近顶有细齿,略带光泽。花葶直立,与叶等高或高出叶面,花疏生,有花10余朵。瓣与萼片都较狭细,清秀可爱,花色丰富,有黄绿、紫红、深紫等色,一般具有杂色脉纹与斑点。花期10~12月,凌霜冒寒吐芳,实为可贵,因此有“寒兰”之名。花香浓郁持久。

  种类及其性状:
  寒兰忌热,又怕冷,南方栽培须置阴凉环境中管理,我国寒兰通常以花被颜色来分变型。有以下四种:①青寒兰;②青紫寒兰;③紫寒兰;④红寒兰。其中以青寒兰和红寒兰为珍贵。台湾所产之所谓素心寒兰,花色淡绿,属青寒兰类型,至目前为止,素心寒兰数量特少,价格十分昂贵。其名品为“寒香素”、“广寒素”、“寒山素”。在日本名品为“曰妙”、“丰雪”。红寒兰的名品为“日光”,均属稀有珍品。此外,寒兰的线艺品在台湾与日本均有发现,但数量甚少。台湾省成功栽培的寒兰线艺珍品仅有“雾山黄”一种。

  据台湾的彭双松先生报导,与寒兰有亲缘关系的两个自然杂交种“苏芦寒兰”与“春芦寒兰”是近三十年才发现的,在台湾已有不少兰家栽培。“苏芦寒兰”的由来是1959年间,日人在苗栗县泰安乡,高山同胞部落的苏芦社附近,约1000米海拔的地方发现了类似台湾寒兰之兰花,即采回日本栽培,结果在报岁兰花期开花,其花瓣比寒兰肥阔,因而得知乃台湾寒兰与台湾报岁兰之自然杂交种,遂命名“苏芦寒兰”。发表以后,广泛受到日本兰家的喜爱。本种叶姿与寒兰相似,鉴别时唯有依据花期、花型而定。由于是第一代杂交种,繁殖力特强,比寒兰容易栽培,又由于花朵比双亲都大,花苞富于变化,花香芬芳,因而在台湾与日本推广颇快,栽培者愈来愈多。另一种“春寒兰”乃台湾阔叶春兰与台湾寒兰的自然杂交,产于台北坪林山区,苗采山地及花莲等地。本种叶色深绿,叶面光滑似寒兰,但叶姿较寒兰矮小,叶长30~50公分,叶宽0.6~0.9公分,花葶20~25公分,通常一至二朵,花径5~6公分,花色为褐色或紫褐色,花香浓,似春兰,花期则与报岁兰相同。珍品命名为“颂春”。

2009117179584256.jpg

20091171784181526.jpg
本帖最后由 xiaohuayuan 于 2011-7-16 23:20 编辑

 花卉名称:贝母兰

  拉 丁 名:Coelogyne fimbriata

  科属:兰科,贝母兰属

  适应地区:产我国南部之关东、云南暖热地区,印度也有分布。

  生态分类:草本植物,多年生草本花卉

  观赏分类:观花类

  形态特征:
  多年生草本。附生性,具假鳞茎;假鳞茎卵状矩圆形,顶端叶2片;叶革质,矩圆状披针形,花茎在2叶片之间着生,花茎短,花长常为1多,少数2-3朵,黄色,苞片长,鞘状,脱落,唇瓣三裂,基部凹下,蕊柱有翅,花期秋季(7—11月)。常见的栽培品种有:散生贝母兰(C.ovalis)、毛唇贝母兰(C.cristata)、栗鳞贝母兰(C.flaccida)、斑唇贝母兰(C.punctulata)、美丽贝母兰(C.speciosa)

  生长习性: 繁殖用分株。要求温暖、潮湿、半阴、疏松透水、耐久的栽培基质。常用泥炭藓,树叶。泥炭土加木炭栽培。温室内盆栽或木框,越冬温度10℃以上。
  由于产地不同,贝母兰可以分为3类,一类是原产于热带,可周年生长,没有休眠期;一类产于亚热带,或是低纬度高海拔地区,具有明显的休眠现象;第三类则是原产于气候较为寒冷的地区,休眠期长,冬季落叶。
  这个属是1822年由约翰 林德里(John Lindley)创立的,其属名拉丁文Coelogyne来自于两个希腊语词汇koilos(意思是空心的)和 gyne(意思是雌性),这大概与贝母兰花朵柱头的形状有关。贝母兰属大约有200个物种,主要分部在我国和东南亚国家以及太平洋上的一些岛屿。分布在我国贝母兰属植物约有26个,主要产地在南方地区。
 
  隶属于该属的物种多为大型的附生兰,花朵颜色一般都很鲜艳。贝母兰属植物的假鳞茎很有特色,甭管是卵形还是锥形或柱形,在其顶端都会生长着一两片叶子,这是这个属最显著的特点。贝母兰的叶子一般很宽,呈椭圆形并有褶皱。质地一般为革质。花莛由假鳞茎的基部抽出,总状花序,有的种类还有香味。

  在我国,贝母兰常常被当作石斛作为药材,而且这种混用的做法已经有近千年了。

4.jpg
本帖最后由 xiaohuayuan 于 2011-7-16 23:19 编辑

花卉名称:带叶兜兰

  学名:Paphiopedilum hirsutis-simum

  别名:柔毛拖鞋兰

  科名:兰科,兜兰属

  形态特征:
  地生或半附生植物。
  叶基生,二列,5—6枚;叶片带形,革质,长15—45厘米,宽1.5—3厘米,先端急尖并常有2小齿,上面深绿色,背面淡绿色并略有紫色斑点,特别是在近基部处,中脉在背面略呈龙骨状突起,无毛,基部收狭成柄并对折,彼此多少套叠。

  花葶直立,长20—30厘米,通常绿色并被深紫色长柔毛,基部常有长鞘,顶端生1花;花苞片宽卵形,长8—15毫米,宽8—11毫米,先端钝,背面密被长柔毛,边缘具长柔毛;花梗和子房长4—5厘米,具6纵棱,棱上密被长柔毛;花较大,中萼片与合萼片边缘淡绿黄色,中央至基部有浓密的紫褐色斑点或甚至连成一片,花瓣下半部黄绿色而有浓密的紫褐色斑点,上半部玫瑰红色并带有白色晕,唇瓣淡绿色而有紫褐色小斑点,退化雄蕊与唇瓣色泽相似,有2个白色“眼斑”。

  中萼片宽卵形或宽卵状椭圆形,长3.5—4厘米,宽3—3.5厘米,先端钝,背面被疏柔毛,边缘具缘毛;合萼片卵形,长3—3.5厘米,宽1.8—2.5厘米,背面被疏柔毛,边缘具缘毛;花瓣匙形或狭长圆状匙形,长5—7.5厘米,宽2—2.5厘米,先端近截形或微凹,略扭曲,下部边缘皱波状且上面有时有黑色毛,边缘具缘毛,内表面基部有毛或近无毛。

  唇瓣倒盔状,基部有宽阔的长约1.5厘米的柄;囊椭圆状圆锥形或近狭椭圆形,长2.5—3.5厘米,宽2—2.5厘米,囊口极宽阔,两侧各有1个直立的耳,两耳前方的边缘不内折,囊底有毛;退化雄蕊近四方形,长宽各8—10毫米,顶端近截形或有极不明显的3裂,基部有钝耳,上面中央和基部两侧各有1枚突起物,中央1枚较大,背面有龙骨状突起。花期4—5月。

  产地:
  原产西畴、麻栗坡、文山、富宁。
  分布于贵州西南部、广西西部至北部。印度东北部、越南、老挝和泰国也有分布。

  生长习性:
  生于海拔700—1500米的常绿阔叶林下、林缘石缝中或多石处。
  地生或半附生植物。叶基生,二列,5—6枚;叶片带形,革质,长15—45厘米,宽1.5—3厘米,先端急尖并常有2小齿,上面深绿色,背面淡绿色并略有紫色斑点,特别是在近基部处,中脉在背面略呈龙骨状突起,无毛,基部收狭成柄并对折,彼此多少套叠。花葶直立,长20—30厘米,通常绿色并被深紫色长柔毛,基部常有长鞘,顶端生1花;花苞片宽卵形,长8—15毫米,宽8—11毫米,先端钝,背面密被长柔毛,边缘具长柔毛;花梗和子房长4—5厘米,具6纵棱,棱上密被长柔毛;花较大,中萼片与合萼片边缘淡绿黄色,中央至基部有浓密的紫褐色斑点或甚至连成一片,花瓣下半部黄绿色而有浓密的紫褐色斑点,上半部玫瑰红色并带有白色晕,唇瓣淡绿色而有紫褐色小斑点,退化雄蕊与唇瓣色泽相似,有2个白色“眼斑”;中萼片宽卵形或宽卵状椭圆形,长3.5—4厘米,宽3—3.5厘米,先端钝,背面被疏柔毛,边缘具缘毛;合萼片卵形,长3—3.5厘米,宽1.8—2.5厘米,背面被疏柔毛,边缘具缘毛;花瓣匙形或狭长圆状匙形,长5—7.5厘米,宽2—2.5厘米,先端近截形或微凹,略扭曲,下部边缘皱波状且上面有时有黑色毛,边缘具缘毛,内表面基部有毛或近无毛;唇瓣倒盔状,基部有宽阔的长约1.5厘米的柄;囊椭圆状圆锥形或近狭椭圆形,长2.5—3.5厘米,宽2—2.5厘米,囊口极宽阔,两侧各有1个直立的耳,两耳前方的边缘不内折,囊底有毛;退化雄蕊近四方形,长宽各8—10毫米,顶端近截形或有极不明显的3裂,基部有钝耳,上面中央和基部两侧各有1枚突起物,中央1枚较大,背面有龙骨状突起。花期4—5月。

  原产西畴、麻栗坡、文山、富宁;生于海拔700—1500米的常绿阔叶林下、林缘石缝中或多石处。分布于贵州西南部、广西西部至北部。印度东北部、越南、老挝和泰国也有分布。

20091171037668782.jpg

200911710375131604.jpg

200911710382365815.jpg
本帖最后由 xiaohuayuan 于 2011-7-16 23:16 编辑

花卉名称: 蝴蝶兰

  别名: 蝶兰(台湾植物名汇),台湾蝴蝶兰(台湾植物志)

  学名/拉丁名:Phalaenopsis amabilis

  英文名字: Moth Orchid; butterfly orchid

  科属:兰科 Orchidaceae,蝴蝶兰属 Phalaenopsis

  自然分布:
  菲律宾、马来半岛和我国台湾等低纬度热带海岛。

  习性简介:
  喜欢高气温、高湿度、通风透气 极度不耐涝 耐半阴环境,忌烈日直射,越冬温度不低于15度。

  植物简介:
  兰科(Orchidaceae)舌唇兰属(Platanthera或Habenaria)植物,约100种。原产欧亚、北非、北美和中美。两个很有名的种:二叶舌唇兰(P. bifolia)开白花, 植株较小。绿花舌唇兰(P. chlorantha)花大,绿白色,株形也较大。两者均有 5∼15朵花,芳香,簇生成穗状花序。
  蝴蝶兰的学名按希腊文的原意为“好像蝴蝶般的兰花”。它能吸收空气中的养分而生存,归入气生兰范畴,可说是热带兰花中的一个大族。它的植株非常奇特,既无匍匐茎,也无假球茎。每棵只长出数张活象汤匙般肥厚的阔叶,交互叠列在基部之上。白色粗大的气根则露在叶片周围,有的攀附在花盆的外壁,极富天然野趣。到了新春时节,一枝长达盈尺的花梗就从叶腋抽出,然后一朵接一朵地开放。每花均有5暮,中间嵌镶唇瓣。花色鲜艳夺日,既有纯白、鹅黄。绊红、也有淡紫、橙赤和蔚蓝。有不少品种兼备双色或三色,有的好像绣上图案的条纹,有的又有如喷了均匀的彩点,每枝开花七八朵,多的十二三朵,可连续观赏六七十天。当全部盛开时,仿佛一群列队而出的蝴蝶正在轻轻飞翔,它那种飘逸的闲情,真令人产生一种如诗如画,似梦似幻的感觉。
  蝴蝶兰属是著名的切花种类,全属50多种,蝴蝶兰是单茎性附生兰,茎短,叶大,花茎一至数枚,拱形,花大,因花形似蝶得名。其花姿优美,颜色华丽,为热带兰中的珍品,有“兰中皇后”之美誉。
蝴蝶兰花姿婀娜,花色高雅,在世界各国广为栽培。它虽属气生兰,但却没有假珠茎,仅基部有极短的茎。叶宽而厚,长椭圆形,可达50厘米以上。有的品种在叶上有美丽的淡银色斑驳,下面为紫色。花梗由叶腋中抽出,稍弯曲,长短不一,开花数朵至数百朵,形如蝴蝶,萼片长椭圆形,唇瓣先端三裂,花色繁多,可开花一个月以上,国外多作切花,是洋兰中的高档品。

  产地分布:
  蝴蝶兰是在1750年发现的,迄今已发现七十多个原生种,大多数产于潮湿的亚洲地区,自然分布于阿隆姆、缅甸、印度洋各岛、南洋群岛、菲律宾以至台湾。台东的武森永一带森林及绿岛所产的蝴蝶兰最著名。

  品种繁多:
  全世界原生种约有70多种,但原生种大多花小不艳,作为商品栽培的蝴蝶兰多是人工杂交选育品种。
  经杂交选育的品种有530多左右。以开黄花的较为名贵。有个称为“天皇”的黄花品种,堪称为“超级巨星”,讨价甚昂。至于蓝花品种亦较为珍稀。1952年与1953年的国际洋兰博览会上,台湾送展的蝴蝶兰连续两年获得金牌奖杯。1989年香港举办的第14次兰花展览,胡炳炽先生送展的一棵白瓣红唇的蝴蝶兰获得全场的总冠军奖。这些杰出的殊荣为蝴蝶兰的开拓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如今,欧美各国人士对蝴蝶兰的消费量不断增加,举凡高级宴会都少不了蝴蝶兰作摆设。许多新娘和滨相更喜爱用它作为捧花和襟花。单是意大利在1990年曾销售蝴蝶兰260多万株,创历史最高纪录。在香港每盆约卖7O~100港元,母枝切花售15~30港元。

  形态特征:
  茎很短,常被叶鞘所包。叶片稍肉质,常3—4枚或更多, 亡面绿色,背面紫色, 椭圆形,长圆形或镰刀状长圆形,长10—20厘米,宽3—6厘米,先端锐尖或钝,基部 楔形或有时歪斜,具短而宽的鞘。花序侧生于茎的基部,长达50厘米,不分枝或有时 分枝;花序柄绿色,粗4—5毫米,被数枚鳞片状鞘;花序轴紫绿色,多少回折状,常 具数朵由基部向顶端逐朵开放的花;花苞片卵状三角形,长3—5毫米;花梗连同子房 绿色,纤细,长2.5—4.5厘米;花白色,美丽,花期长;中萼片近椭圆形,长2.5—3 厘米,宽1.4--1.7厘米,先端钝,基部稍收狭,具网状脉;侧萼片歪卵形,长2.6— 3.5厘米,宽1.4—2.2厘米,先端钝,基部收狭并贴生在蕊柱足上,具网状脉;花瓣 菱状圆形,长2.7—3.4厘米,宽2.4—3.8厘米,先端圆形,基部收狭呈短爪,具网状 脉;唇瓣3裂,基部具长约7—9毫米的爪;侧裂片直立,倒卵形,长2厘米,先端圆 形或锐尖,基部收狭,具红色斑点或细条纹,在两侧裂片之间和中裂片基部相交处具1 枚黄色肉突;中裂片似菱形,长1.5—2.8厘米,宽1.4—1.7厘米,先端渐狭并且具2 条长8—18毫米的卷须,基部楔形;蕊柱粗壮,长约1厘米,具宽的蕊柱足;花粉团2 个,近球形,每个劈裂为不等大的2片。 花期4—6月。

2011011263462593.jpg

2011011263478345.jpg

2011011263489361.jpg

20096181254647725.jpg

20096181262078305.jpg

20096181261015072.jpg

20096181255830294.jpg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