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帖
兽面纹角——50万

    商晚期,兽面纹角,高19cm,口径16cm
    角敞口,圆底,三角形锥状三足,无柱和鋬。器物最夸张的部位是大而外撇的敞口,自口部以下逐渐收缩至底部。主体纹饰为巨眼、长角、獠牙的兽面纹。在兽面鼻梁的位置有出戟装饰,铸造的十分细致精美。
    这件角形态较为特殊。角与爵功相近,但在具体用途上的差别尚难确知。从出土情况看,确有以角代爵的现象。

来源:中国经济网综合
宴乐渔猎攻战壶——80万


战国宴乐渔猎攻战纹图壶
  【类别】 铜器、青铜器
  【年代】 战国
  【文物原属】 战国时期盛酒、盛水器
  【文物现状】 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
  【简介】
  高31.6cm,口径10.9cm,腹颈21.5cm,重3.54kg。
  壶侈口,斜肩,鼓腹,矮圈足,肩上有二兽首衔环耳。花纹从口至圈足分段分区布置。以双铺首环耳为中心,前后中线为界,分为两部分,形成完全对称的相同画面。自口下至圈足,被五条斜角云纹带划分为四区:
  壶颈部为第一区,上下两层,左右分为两组,主要表现采桑、射礼活动。采桑组树上、下共有采桑和运桑者五人,表现妇女在桑树上采摘桑叶,可能表现的是后妃所行的蚕桑之礼。画中男子束装佩剑,似在选取弓材。习射组四人在一建筑物下依次较射,前设侯,侯为箭靶。《小广雅·释器》:“射有张布谓之侯,侯中者谓之鹄…… ”。这里描绘的应是古时举行射礼时的场景。
  第二区位于壶的上腹部,分为两组画面。左面一组为宴享乐舞的场面,七人在亭榭上敬酒如仪,榭栏下有二圆鼎,二奴仆正从事炊事操作。下面是乐舞部分,簨簴上悬有钟磬,旁立建鼓和丁宁,图中三人敲钟,一人击磬,一人持二桴(鼓槌)敲打鼓和丁宁,尚有一人持号角状的吹奏乐器在演奏,表现了载歌载舞的热闹场面。右面一组为射猎的场景,鸟兽鱼鳖或飞、或立、或游,四人仰身用缯缴弋射,一人立于船上亦持弓作射状。
  第三区为水陆攻战的场面。一组为陆上攻守城之战,横线上方与竖线左方为守城者,右下方沿云梯上行者为攻城者,短兵相接,战斗之激烈,已达到白热化程度。另一组为二战船水战,二船上各立有旌旗和羽旗,阵线分明,右船尾部一人正击鼓助战,即所谓鼓噪而进。船上人多使用适于水战的长兵器,二船头上的人正在进行白刃战,船下有鱼鳖游动,表示船行于水中,双方都有蛙人潜入水中活动。画中的战斗情景虽受画面的限制,仅能具体而微,然而刻画生动,战士们手持武器,头裹巾帻,射者支左居右,张弓搭矢;持戈者前握后运,双足稳立;架梯者高擎双手,大步跑进;仰攻者持弓戈矛盾,登梯勇上;荡桨者前屈后翘,倾身摇荡;潜泳者扬臂蹬足,奋力游动。作者以极其丰富的想象力,准确地抓住每一人瞬间的具有特征的动作,构成了一幅惊心动魄的战争场面。本区位于壶的下腹部,界面宽,图中人物也最多。
  第四区采用了垂叶纹装饰,给人以敦厚而稳重的感觉。
  此壶纹饰内涵丰富,形象逼真,再现了古代社会生活的一些场景。它不仅是我国青铜器中的艺术珍品,在美术史上也占有相当重要的位置。
-------------------------------------------------------
     北京故宫珍藏的上万件青铜器中,件件都是珍贵的国宝。宴乐渔猎攻战纹青铜壶,就是一件著名的战国时期的青铜器。这只铜壶,缩口、斜肩、鼓腹,肩上还有两只兽首衔环,最精彩的是,壶身上有上、中、下三圈精美的图案纹饰,生动地刻画了古人“采桑习射”、“宴乐打猎”、“水陆攻战”劳作和习武的情景,图中共有178人,鸟兽鱼虫94只,形象生动,纹饰独特,制作工艺十分精湛,真实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风貌。
     这件战国时期的珍贵文物,是一件不可多得的稀世珍宝。然而,就是这么一件2300年前的精美国宝,在1945年抗日战争后期,却险些被人偷运到国外……为了它,还曾发生过一场激烈的争夺战!
     宴乐渔猎攻战纹图壶是所谓杨宁史青铜器中的一件。德国人杨宁史在抗战期间从河南等地大量收购出土青铜器,藏在北京东交民巷瑞典百里公司。杨氏藏器包括商代后期的甙鼎、正鼎、癸觚、山妇觯、作尊彝尊、矢壶、方鼎等,春秋后期越王者旨於赐剑,列个人数量之首。杨氏藏器皆为生坑器物,类别全、涵盖广、时代序列完整、器型和花纹图案精美,其珍贵程度超过其它各家藏品。最为著名的是战国宴乐渔猎攻战纹青铜壶。杨氏青铜器被故宫接收后不久,在南京举办胜利后第一次文物展览时,曾运往参加展出,引起轰动。1945年清损会工作人员、故宫著名文物专家王世襄先生得知后,多次派人与杨宁史交涉。最后在国民政府行政院的干涉下,杨宁史被迫同意以“呈献”的名义把这些青铜器送交故宫。这批121件铜器和120件兵器在内的文物许多是商周时期精品,最为著名的就是这件被唐兰先生定名为宴乐渔猎攻战纹的战国铜壶。
***********************************************
有兴趣的可以看看这个“文物上的中国壁画”
http://www.wenwu.gov.cn/bbs/disp ... ;ID=3928&page=3
蓝釉白龙纹盘——100万

蓝釉白龙纹盘,元代,高1.1cm,口径16cm,足径14cm。
    此盘属于高温钴蓝釉瓷器。这种传世元代蓝釉白龙纹盘见诸发表的共有4件,除故宫博物院收藏一件以外,日本出光美术馆、大阪市立东洋陶瓷美术馆和英国伦敦大维德基金会各收藏1件。
    高温钴蓝釉瓷器是元代景德镇窑的新品种之一,它是明代霁蓝釉的前身。元代蓝釉器的造型有梅瓶、匜(yí 音仪)、爵、小杯、盘等。装饰方法有描金和用白泥堆贴龙、飞凤、海马纹等。饰有白龙纹的蓝釉器仅见于梅瓶和盘。
剔犀云纹盘——100万

张成造剔犀云纹盘

年代:元
类别:剔犀器
规格:高3.3cm,口径19.2cm
现状:北京故宫博物院

作者:
     张成以制剔红器最得名,负誉海内外,但剔犀器却稀见无多。从此件具款的剔犀圆盘可知张成不仅是剔红高手,剔犀技巧也精湛至极,此盘为研究元代剔犀工艺提供了可靠而精美的实例。

简介:
     盘木胎黑漆,内外均雕云纹,堆漆甚厚,晶莹照人,刻工圆润,在黝黑峻深的刀口断面露出朱漆四道,是《髹饰录》中所谓"乌间朱线"的作法。盘底黑漆浮躁,显然曾经重髹,正中署楷书填金"乾隆年制"四字款,为后髹底漆时所加刻。近足边缘处有针划"张成造"三字细款,此为张成惯用的署款方法。此盘漆色和刀工均与现藏于安徽省博物馆的"张成造"剔犀云纹盒如出一辙,系张成作品无疑,原款应为后髹底漆时所覆盖。为北京故宫博物院镇宫之宝之一。
本帖最后由 jjwxc 于 2010-1-21 11:20 编辑

泥塑雍正像——100万

泥塑雍正像,清,高32cm

    此像与清宫收藏的雍正画像极为神似,面颊清癯,头戴盘龙结秋帽,头后梳辫,白面朱唇,身穿石青云纹对襟长袍,衣纹简练流畅,足登朝靴。
    此尊彩塑雍正像原藏在清代敬奉祖先图像的景山寿皇殿,这里还珍藏着雍正帝其它御用器物,由此可知清代皇室对此像十分重视。此像是养心殿造办处从苏州召募的捏像人捏制的,得到皇家承认,才流传至今,是难得的塑真艺术品。
----------------------------------------------------------
觉得奇怪的是,泥塑怎么可以保存这么久啊?色泽都还不错,难以想象,不知这样的手艺传下来没有。。。
嵌松石缶——30万

  嵌松石缶,战国时期,通高19.6cm,宽20.6cm,重1.78kg。  
  缶小口,直颈,弧腹,最大径在上腹部,下敛,平底,矮圈足。花纹共分5层:第一层在口下,第二至第五层在腹部。腹上的4层纹饰均以双弦纹圈为界纹。第一至第四层纹饰为几何形图案,第五层纹饰为垂叶纹带。值得一提的是,此铜缶表面所铸的浅凹的花纹只是其装饰的一部分,铸造者最初在花纹的凹槽中还嵌入了松石粉或黑色涂料,可惜现已全部脱落。不过我们仍可想见昔日缶上两种不同色泽的对比所形成的绚丽多彩的装饰效果是多么的令人赏心悦目。
有钩矛——10万

  有钩矛,春秋后期,长23cm,宽9.4cm,重240g。
  矛窄长无叶,骹呈锐管状,一侧伸出有刃的弯钩。
  矛是直刺兵器,此矛同时带有刃弯钩,使之能刺能钩,提高了杀伤力。但是使用钩的时候,其反向作用力易使矛头脱落。此类钩矛在后世发现极少。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