且不说古今中外邻国之间兵戎相见大动干戈的例子,就说一些日常生活中的谈笑风生,也可见一斑。我在国际组织工作,有来自五大洲的同事、朋友,似乎谁都觉得自己的民族比别的民族风趣幽默,尤其是喜欢调侃相邻的民族。
语言上的障碍使两个西方人都会产生文化隔阂,更不用说一个东方人和一个西方人之间的隔阂。本文作者翟华通晓英、法、日三国外语,在海外25年间积累了大量跨语言文化间的交流经验,他说:“语言更像是一扇扇窗户,掌握不同的语言就会推开不同的窗户。如果再对流一下,一定会有很多意外的收获。”让我们跟随他,打开世界一扇扇窗……
唐朝诗人王勃有诗云:“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这是说好朋友即使远在天边,也感觉像邻居一样亲近。但是要讲国家或民族间的关系,咱老祖宗早在战国时就发明了“远交近攻”的策略,似乎专跟邻居过不去。且不说古今中外邻国之间兵戎相见大动干戈的例子,就说一些日常生活中的谈笑风生,也可见一斑。我在国际组织工作,有来自五大洲的同事、朋友,似乎谁都觉得自己的民族比别的民族风趣幽默,尤其是喜欢调侃相邻的民族。
印度VS巴基斯坦
长途电话&本埠电话
有一次,我的印度朋友一本正经地问我:“知道吗?我们印度总理去巴基斯坦访问去了。”没错,我是好像在报纸上看见这个消息了,本想问问他的看法,却不料他滔滔不绝地自己讲起来了:
我们总理去了以后,巴基斯坦总理非让他参观巴基斯坦的高科技通讯中心,说是能与阴曹地府打电话,建议他与那边的已故总理尼赫鲁联系一下。印度总理半信半疑,结果一试还真行!通话效果特好,而且收费仅一个卢比。我们总理回去以后,命令科研部门立即研究同样的通讯设备,绝不能落在巴基斯坦人后面。
结果等巴基斯坦总理回访时,印度总理同样请客人参观高科技通讯中心,与在阴间的已故总理布托联系一下。结果发现美中不足的是通话费用高得惊人。等贵宾离去以后,印度总理生气地问:“怎么搞的,这不是丢我们印度人的面子吗!”一位印度科学家小心翼翼地解释说:“报告总理先生,从我们这里往地狱打是长途电话,而从巴基斯坦往那边打可属于本埠电话。”
美国VS加拿大
自己行动&依赖国家
印度和巴基斯坦历史上积怨甚深,宗教又不同,互相之间冷嘲热讽本是免不了的。令我奇怪的是美国人和加拿大人历史文化相近,也互相挤兑。我们的朋友中就有这样一对美国和加拿大的年轻人,碰到一起就拿对方开涮。据加拿大人说,美国人都怕死,倒不是因为别的,而是到了阴曹地府怕付不起房租和水电费。那美国人则讲了一个故事反唇相讥:
有一次,一个美国人、一个加拿大人和一个犹太人因为卷入一起车祸,受了重伤。送到医院以后,抢救无效,三人一同见了阎王。那阎王爷见到美国人说:“这么年轻就到这里来了?你给我500美元,我就送你回去。”那美国人二话不说就付了钱。阎王爷也说话算数,当时就把美国人打发回人间。美国人在手术台上一睁眼,倒把医生吓坏了:“你怎么活过来了?”
美国人于是一五一十把见阎王的事说了一遍。那医生接着问:“那另外两个人呢?你们不是一起上去的吗?”美国人说:“没错,我们一起上去的。我听见那阎王爷也向他们要500美元。我离开的时候,那犹太人正在跟阎王讨价还价,而那加拿大人还躺在那里等政府替他付款呢!”
短短一个故事把美国人的实际、犹太人的狡黠和加拿大人对福利制度的依赖都反映出来了。
法国VS比利时
城里人&乡巴佬
在欧洲,法国民间创作了许多有关邻居比利时人的故事,处处透着高贵聪明的法国城里人对卑微愚蠢的比利时乡巴佬的嘲弄。这里信手拈来一则:
有一位比利时人去巴黎看望在这里念书的表兄,临走时想买一架手风琴带回去。那表兄自告奋勇地说:“我在巴黎时间长了,说话已经是纯粹的巴黎口音。我替你去砍价,省得法国店主欺生。”
在商店里,那表兄问:“这手风琴多少钱?”老板盯着买主看了看,反问道:“你是比利时人吧?”那两个比利时人大惑不解:“你怎么知道?”老板说:“我其实很想把这东西卖给你们,只可惜这不是手风琴,而是暖气片。”
面对层出不穷的法国版“比利时笑话”,比利时人是怎么想的呢?我的一位比利时朋友耸耸肩膀说:要是法国人没有别的乐趣,那就让他们说去吧!不过他马上告诉我一个关于法国人的比利时笑话:
比利时人发现了一个发财致富的妙方:你去市场上买一个法国人,然后再按这法国人自己对自己的估价把他倒卖出去即可赚大钱。
一次周末聚会,一位法国人又兴高采烈地给我讲了个法国版比利时笑话:
说是有两个比利时人租了条船去河边钓鱼。其中一个比利时人说:“哇,这里的鱼真多,咱们在船上做个记号,下次还来这里钓鱼。”另外一个比利时人听罢不解地问:“你以为下次我们还一定会租到这只船吗?”
哄笑之间,这法国人突然问我:“你们中国人喜欢取笑哪国人呢?”我想了半天,把中国的邻国想了个遍,实在没有答案,于是老老实实地说:“中国人只喜欢开自己的玩笑。”然后给他讲了“刻舟求剑”的典故。那可是我们中国人说自己的事,没拿哪个邻国当笑料。
案例
一个美国小伙子在法国的“悲剧”
我工作的法国实验室里来了一个实习的美国小伙子,名叫“鲍伯”。一个月下来,我问鲍伯对法国印象怎么样,他摸着腮帮子说:“法国人见面规矩太多,这30天在法国与人贴脸问安的次数比我在美国25年总数还多!”
一个周末,法国同事们张罗到一家新开的餐馆撮一顿。席间,坐在对面的一位法国小姐点燃了一根香烟,指了指面前的水杯对鲍伯说:“请给我倒点儿水。”鲍伯一看矿泉水瓶离小姐比自己还近,就脱口问道:“怎么,你不舒服吗?”小姐吐着烟圈儿,瞪着眼睛回答说:“没有啊!”我知道鲍伯还没有习惯法国人特有的“galanterie(对女子献殷勤术)”,赶紧拿过水瓶替小姐倒水。小姐面带愠色,八成心里在想:“这个美国佬怎么这么mufle(没有教养)呢?”
吃完了主菜,就该上甜点了。已经开始打呵欠的鲍伯很想在吃甜点的同时饮咖啡。那个堂馆耐心地告诉鲍伯按规矩应该先吃甜点,然后才能上咖啡。鲍伯心生一计,称甜点不吃了,请上咖啡。堂倌听罢,转回去端上一杯咖啡奉上。鲍伯正窃喜间,不料堂倌已将甜点悄然撤下……
鲍伯是个聪明的美国小伙儿,六个月后,当他实习结束离开法国时,不仅已经完全掌握了法国大餐的“吃”道尊严,更是学会了讨好女人的 “galanterie”,俨然成了翩翩法国君子。
过了几天,我收到鲍伯从美国发来的邮件,讲述了他回美国后的一次“不幸遭遇”。那是在一所大学校园里,鲍伯看见对面一个女生手里的书不小心掉在地下,鲍伯习惯成自然,赶忙抢先把书拾起来,递给女孩。没想到,美国女孩冷冷地说:“我没有手吗?我最讨厌这种自作多情的男人了。”
在华盛顿间谍博物馆体验中国
那一年,经过四次搜身,三次脱鞋,换了两个航班,我这才抵达了处于“桔黄色”(意即“面临相当大恐怖袭击危险”)警报之下的华盛顿。
在第九大街一家酒店住下,从窗户望出去,左面就是戒备森严的美国联邦调查局(FBI)大楼。而FBI斜对面的一幢暗红色建筑外面却显得熙熙攘攘,排队的人群形成了长蛇大阵。定睛一看,原来这些人是在等着参观“国际间谍博物馆”。
当我挂着照相机,排到等待参观的队伍中以后,马上感觉到是犯了一个错。在这么多参观者中,我是唯一的黄种人,第六感官告诉我,在其他人的眼角余光里我其实就是一个间谍嫌疑人。
迈进展览厅就好像走进了间谍世界。墙壁上花花绿绿满是英文字母,字母中隐藏着一只只眼睛,盯得人浑身不自在。一位别着手枪的黑人胖警官,用夸张的语气欢迎参观者,间谍是世界上第二种古老职业,而华盛顿则是世界间谍之都,因为这里的间谍数目超过地球上其他任何城市。
好像是为了印证这个说法,他还指着展厅中央的一个立柱上贴着的字条说:“间谍都是以伪装的身份出现,大家看:这是一些间谍进入美国的时候使用的假身份。”
在间谍展览馆的陈设中,有一捆中国古代竹简,上面刻的是《孙子兵法》。这件展品的英文说明是这样写的:《孙子兵法》是世界上最早的间谍教科书,因为这本2500年前的书里说了这样两句话:“No matter is more secret than espionage(没有比间谍更机密的事情了)”,还有“There is nowhere you cannot put spies in good use(没有哪个地方你用不着间谍)”。我想来想去,大概应该是《孙子兵法》“用间第十三”里面的“事莫密于间”和“无所不用间也”这两句吧。
纵观整个间谍展览馆七个展厅,从美国内战、两次世界大战、冷战前后一直到“9·11”恐怖袭击,大大小小的间谍案例有数百件之多,涉案的有德国人、俄罗斯人、日本人还有更多的是美国人,但就是摆不出一件像样的“中国间谍”案。
特别耐人寻味的是,一度在美国主流媒体上炒得沸沸扬扬的“李文和间谍案”,居然在整个展览中没有一点儿痕迹,说明美国人实际上已经承认那是一起错案。
我走出间谍博物馆的最后一个展厅,却没想到进了与之馆相连的一家间谍商店。这里有关于间谍的书籍、工具、玩具琳琅满目、应有尽有。最后,我花一块美金买了一个间谍博物馆的红色纪念章。
纪念章上有一个大拇指的手印,旁边还用黑体字写有这样一句话:“我从来没有来过这里——间谍博物馆”,都留下手印了,还自称没有来过间谍博物馆,这是典型的美式幽默。
但是对我这个中国人来说,最大的幽默是在这纪念章的背面。因为这上面还印有这样一行小字:Made in China(中国制造)。
○摘编自《东方文化西方语》
翟华 著
中国书店出版社 2009年3月
链接
趣味小问答
1.非洲通行哪种语言?
非洲地区语言
非洲地区语言+法语、英语
非洲地区语言+法语、英语、葡萄牙语
2.老外和你说话一分钟用了好几个“you know”是什么意思?
你知道、Tags(口头禅)
3.“比代(Bidet)”是有法国特色的生活用具,它是放在哪里的:
客厅、卫生间、厨房
4.贝雷帽有几种用途?
时尚装饰品
时尚装饰品+生活用品
时尚装饰品+生活用品+体育器具
5.老外常说的“OK”是什么意思?
热情的赞誉,相当于“太棒了”
表示“赞成”、“同意”、“合试”
“就这么着吧”、“还行”、“凑合吧”
答案:
1.非洲地区语言+法语、英语、葡萄牙语
2. “you know”是一种口头禅。
3.“比代”就是“坐浴盆”。
4.时尚装饰品,可以用来遮阳挡雨,还可以当飞盘投掷。
5.老外夸人从不说“OK”。OK只是表示肯定。由于整天挂在嘴边,有点“凑合”的意味。
欢迎光临 华人论坛 (http://169.62.244.154/forum/) | Powered by Discuz! 7.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