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ard logo

标题: 孔门弟子们官运亨通 为何孔子想当官却没人要 [打印本页]

作者: try1try    时间: 2010-2-28 19:43     标题: 孔门弟子们官运亨通 为何孔子想当官却没人要

2010年02月25日

文章摘自《孔子为什么这样红》 作者:陈清华 出版社:崇文书局

核心提示:孔子带着当时国际一流的企业家、外交家、纵横家子贡,堪称政治、经济、外交、工商样样都通的大通才周游列国。要知道在孔子的三千弟子当中,子贡的学问不是最好的,比他好的像颜回、曾子、子路等等,有的是。孔子周游列国,自己很穷,很倒霉,但是每个国家对于他的推荐,那是要买账的。他的弟子在各个国家,有当军队司令员的,有当行政首长的,所以,每个诸侯都不敢用他,因为他的学生太多了,几百万人口的天下,他的学生就有三千人,而且学生绝对听他的话,他动一下,诸侯国都会动摇,谁敢用他?

从孔子到孟子

一位坐着牛车的老人,带着他的教科书,正步履蹒跚地向我们走这就是我拿起《论语》时脑海里出现的画面。

读《论语》,无论从做人、处世还是做学问,都有很大的启发,但就我个人来说,让我感悟最多的就是“教化”的作用太大了。

孔子带着当时国际一流的企业家、外交家、纵横家子贡,堪称政治、经济、外交、工商样样都通的大通才周游列国。要知道在孔子的三千弟子当中,子贡的学问不是最好的,比他好的像颜回、曾子、子路等等,有的是。孔子周游列国,自己很穷,很倒霉,但是每个国家对于他的推荐,那是要买账的。他的弟子在各个国家,有当军队司令员的,有当行政首长的,所以,每个诸侯都不敢用他,因为他的学生太多了,几百万人口的天下,他的学生就有三千人,而且学生绝对听他的话,他动一下,诸侯国都会动摇,谁敢用他?

孔子视自己为一块美玉,等着君王上门买,也做了自我推销,可是卖不出去啊。生不逢时,吾道不行,孔子虽然一直有为,但找不到“位”。子贡曰:“有美玉于斯,韫椟而藏诸?求善贾而沽诸?”子曰:“沽之哉!沽之哉!我待贾者也。”(《论语·子罕》)

子贡有一天和孔子开玩笑说,老师,我有一块美玉,你说我把它放到保险柜里藏起来好呢,还是找一个商家卖掉好呢?老师一听,就明白了子贡的意思,笑笑说,卖!只要有买家就卖!我在这里等着人来买的,可就是卖不出去,没有人要。历史上叫卖自己比较成功的,一个是姜太公,后来功成名就,全身而退;另一个是诸葛亮,后来想退但退得不好,不成功,身不由己,想下台而不可得,只得鞠躬尽瘁了。

孔子之后,曾子带出了子思这个学生,子思带出了孟子……到了荀子,则带出了李斯这样太会用手段的学生,老师的作用真的太大了。

记得明初那个知识分子方孝孺吧,永乐皇帝要杀他的时候,他为了死后能有个好听的谥号,坚决要做忠臣,表现出大无畏的样子,希望皇帝成全他的美名。他对着永乐帝大喊大叫:你充其量灭我的九族,灭吧。而永乐皇帝偏偏要灭他的十族,加上的一族就是他老师的家族,永乐皇帝的逻辑是,老师没有教好。

撇开残忍的权力斗争不说,这件事也可以从另一方面读出中国文化中的另一种精神:师道精神。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君道、臣道和师道是合一的,所谓作之君、作之亲、作之师。为什么老师称呼学生为弟子呢?既是“弟”,像兄弟一样,又是“子”,像自己的孩子一样,不正是“门人”吗?是一家人,感情连在了一起。

在文化的传承中,老师的作用太重要了,好老师太重要了。单纯从教育上看,孔子是非常好的老师。

孔子留给世人的非物质遗产,大体可分为做人、处世和做学问三部分内容,这些理念迎合了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需要。“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礼之用,和为贵”,这些几乎都已成为后人广泛接受的为人处世准则。“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温故而知新”,“多闻,择其善者而从之”,“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这些学习经验和技巧同样也深入人心。

儒家的支派是这样传下来的:孔子最得意的学生叫颜回,可惜的是,32岁就短命死了,据说主要原因是长期的营养不良,吃不起肉,甚至穷得几天都吃不上饭。颜回死后,孔子悲痛欲绝,无奈无力回天。曾子,比孔子小46岁,跟着孔子当学生的时候,年龄方面还像个“宝贝”样。在孔子的众多学生中算比较鲁的一个,就是拙,不是心眼多、反应快的那种人,也不是能说会道的人,学问仅次于颜回,人也很勤奋,孔子很欣赏他,于是就传心法于曾子。后来曾子嫡传了孔门道统。孔子的孙子子思是他的学生。所以,《论语》在开篇的第四句话就是曾子说的,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曾子提出来,做人要做到对人内心没有亏欠,一辈子做人都“战战兢兢”,发抖啊,脚都不敢踩实,而且还“如临深渊,如履薄冰”,好像站在悬崖边缘,不得不异常小心谨慎。曾子感慨说,做人一辈子,要想修养到死都没有遗憾,实在不容易,需要下很大功夫。这个修养和境界就是孟子说的“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吧。

曾子写了一篇听老师讲课的心得报告,全文1753字,取名叫《大学》。《孝经》也是曾子著的。

曾子又传心法给孔子的孙子子思,子思也写了一篇心得报告——《中庸》,全文共长达3568字。子思把他爷爷孔子的道加上他老师曾子的理解,整理出来后,传心法给他的学生孟子。

孟子是子思的学生,孔子三传的弟子,这时已到了战国时代,孟子的思想和孔子就有了一些不一样的地方,等于在继承基础上有所发扬光大,孔子温文儒雅,孟子有点侠气,动不动就骂人家是禽兽,有点耍

孟子文采很不错,很会写文章,加上自己的观点,整理成《孟子》一书,全文共长达35377字。孟子以后,孔子的心法失传了。后来荀子写了书,勉强继承了。但是,《荀子》一书涉嫌注水太多,和《孟子》不好比了,而且,荀子带出来的几个学生,像李斯之流,如果和子路、子贡在一起吃饭,估计子路、子贡根本就不会拿正眼看他们,至于苏秦、张仪,那水平和孔子的学生更是没法比了,一代不如一代啊。到了宋代的理学家,自认为又得了这个心传秘诀,继承了孔孟之心传,他们中有人解释说,医书上麻木就叫不仁,可见仁是讲心的知觉性的,于是,就有了“心学”。

究竟当年孔子是怎么传心法给曾子的呢?已经无法查证,但我们可以从《论语》里了解到一些蛛丝马迹。

《论语》全文共长达15917字,《三字经》里讲:“论语者,二十篇,群弟子,记善言。”《论语》是孔子的学生记录孔子以及孔子弟子言行的书,是一部语录体书。

我们现在说的四书,指的是《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四部书,这四部书加起来,总字数不过区区6万字左右。但后人对这四部书的注释不知道有多少万字了,用汗牛充栋、浩如烟海来形容,一点也不过分。最早提出“四书”这个概念的是宋朝大学者朱熹。朱夫子还专门为四书作了注解,称作《四书章句集注》。此后,从宋代到清代八百多年,读书人没有不读四书的,因为科举考试就考四书。什么叫八股文?就是从四书里抽些句子,拿出来立论做文章,这就是所谓的“替圣人立言”,具体则以朱夫子的注解作为改卷时候的标准答案。

自孔子死后333年的公元前146年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后,儒家思想一直在中国占据主导和统治地位,其间虽然反孔与尊孔的斗争不断,但都没能动摇儒家一统天下的局面。

说了半天,什么叫“儒”呢?这得从中国文化的源头说起。孔子的时代有个很时髦的词:“游侠”。《史记》中称他们:“其言必信,其行必果,己诺必诚,不爱其躯,赴士之厄困”。有点类似今天所说的武士道德吧?在周代,帝王公侯这些达官贵人都拥有自己的军事专家——这些人是世袭的武士,是当时军队中的骨干。周朝后期统治权力解体,这些军事家下岗了,原有的权力和爵位也随之丧失,到处找机会打工,不然的话,没法吃饭。这些曾经属于世袭的武士们,被称为 “侠”或“游侠”。墨家军当中,有一部分便是这种武士。《墨子·公输》篇里,墨子最后对楚王说:“公输般想谋害我。但是,我的弟子禽滑厘等三百人,已经用我设计的武器武装起来,在宋国城墙上等候着楚国军队的进攻。我可以被谋杀,但是楚军无法杀尽他们。”——这句话中提到的“弟子禽滑厘等三百人”就是“游侠”。

那么什么叫“儒”呢?儒家的源头是司徒官。司徒官就是帮助君王“顺阴阳、明教化”的。什么是“顺阴阳”?就是宣传礼制、进行教化,简称礼教。《说文解字》:“儒,柔也,术士之称。”
作者: 心评    时间: 2010-3-2 22:37

大大的名声留在了身后,孔子不是第一个,也不是最后一个




欢迎光临 华人论坛 (http://169.62.244.154/forum/) Powered by Discuz! 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