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ard logo

标题: 虎!虎!虎!-贺岁文 [打印本页]

作者: yeyeshengge    时间: 2010-2-21 09:42     标题: 虎!虎!虎!-贺岁文

小时候看《水浒》,和太公讨论情节,太公问我,武松打虎只打了一只老虎,李逵却杀了一窝大小四只,为什么武松反而是比李逵更有名的打虎英雄?当时我的回答是:武松赤手空拳,李逵还有板斧做武器。在古代中国人的想象中,老虎一直是威武、凶猛、和王权的象征。只是,作为“兽中之王”,老虎一方面威风凛凛让人畏惧,另一方面又是大家争先恐后要捕杀的对象,好像不存在什么保护珍稀动物、“和谐共存”的理念。

《水浒》中的武松、李逵和号称“打虎将” 的李忠就不说了,传说子路也有杀虎之勇。只不过他被老师孔子嘲笑了,因为他打虎时抓的是虎尾而不是虎头或虎腰,似乎没有掌握打虎的要领,而只能被归为“下士”。成语“重做冯妇”说的是春秋时期晋国的另一个打虎英雄。他虽然发誓不再杀虎,有一次碰到老虎还是不禁“技痒”,重操旧业。而魏晋时期善于改过自新的宜兴人周处,也是上山打虎,下河捕蛟,为民除害。总之,英雄人物是需要通过打虎来证明自己的勇气和武力的,而彪悍不驯、独霸一方的民间人物,也常被冠以“ 老虎”的绰号。水浒中的“母大虫”顾大嫂就是一例。(题外话,“大虫”是老虎,可是为何老鼠要叫“老虫”呢?难道老鼠比老虎更厉害?)

中国人对老虎情有独锺,还可以在现代的文人雅士身上看到。比方说,著名画家张大千的哥哥张善子工于画虎,时称“虎痴”。三十年代张氏昆仲曾在苏州网师园隐居作画。善子还在园中养了一只幼虎,曾经把来访客人的棉袍都咬破。兄弟俩又合作画虎十二幅,善子为虎,大千补景,总题为《十二金钗图》。最妙的是以《西厢记》中的戏文题画,用了什么“怎当她临去秋波那一转”、“怎不回过脸儿来”之类的艳词。

现在的一些日常俗语也能让人窥见老虎在中国人想象中的地位。我小时候,家乡的大人吓唬小孩,总要说:“阿呜来了”。阿呜者,老虎也,不过后来有位历史老师说,“阿呜” 其实是“矮倭”的变音,是明朝倭寇袭击中国东南沿海遗留下来的说法。鲁迅也回忆小时候祖母讲过老虎向猫学本事,只是没学会爬树的民间故事。现代汉语中说到困难叫“拦路虎”,说到耗能太多的机器叫“油老虎”、“电老虎”,似乎还保留了老虎凶猛、胃口大的传统看法。

农历庚寅年、也就是虎年已至,让人不由想到和老虎有关的趣闻逸事。

在美国文化中,老虎好像没有这么重要的地位。只记得《 虎!虎!虎!》(“Tora! Tora! Tora!”)这部美国电影说的是二战时期日军偷袭珍珠港的事件,日军这次秘密行动的代号就是 “虎!虎!虎!”可是这是日本文化的反映,不是美国人的。抗战时期美军将领陈纳德(Claire Lee Chennault, 1893—1958)曾在中国帮助培训一支空军,那时中国人管它叫“飞虎队”。不过这多半是中国人的好意头,因为它的英文名称是平淡无奇的“美籍志愿大队 ”( American Volunteer Group,简称AVG )。倒是在英国人米恩(Alan Alexander Milne, 1882-1956 )创作的维尼熊(Winnie the Pooh)故事系列中有一只小老虎,叫踢格(Tigger),精力充沛,爱跑爱跳,时不时突然冒出来吓人一跳。可是那也只是可爱,并不可怕。




欢迎光临 华人论坛 (http://169.62.244.154/forum/) Powered by Discuz! 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