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ard logo

标题: [新闻人生] 快充铝电池突破, 湖南大学无耻争功求赏 [打印本页]

作者: tianfangye    时间: 2015-4-12 23:45     标题: 快充铝电池突破, 湖南大学无耻争功求赏

本帖最后由 tianfangye 于 2015-4-13 23:01 编辑

斯坦福大学华裔教授戴宏杰主持的项目差点儿无耻的湖南大学访问斯坦福大学学者鲁兵安占有。
事实是,项目构思(idea)来自Meng-Chang Lin(台湾)和戴宏杰(斯坦福),而文章的通讯作者(Corresponding author)也为戴宏杰。
==ZT=========================================

关于给手机充电只需60秒的铝电池研究成果于4月6日刊登在科学权威期刊《自然》网络版。但之后的媒体报道出现了两种口径,那么这一成果究竟属于湖南大学还是斯坦福大学呢?
科学权威期刊《自然》网络版刊登的报道。在作者信息栏上,团队作者共有11位,其中鲁兵安位列第三作者,而戴宏杰名列最后。

前几天,科技新闻界遇上“大事儿”了!一个以华裔研究人员为主的美国研究团队开发出一种铝电池:仅60秒能让手机电力“满血复活”,这一成果还于4月6日被刊登在科学权威期刊《自然》网络版。一时间,媒体纷纷对这一消息进行报道、转载。这是一个怎样的团队?有哪些华裔研究人员?

4月7日,人民网科技频道对这一消息发表题为《85后博士引发电池革命 研究成果昨登Nature》的报道。85后博士是谁?报道随后提到了这名研发者的名字:“如今,随着湖南大学物理学院副教授鲁兵安等人的研究成果----铝离子电池面世……电池产业亦将产生革命性变化。”报道最后还附上了湖南大学副教授鲁兵安的个人简介:“1985年出生的鲁兵安,2012年博士毕业后到湖南大学工作,现为物理与微电子科学学院副教授。”

到了4月8日,人民网转载了科技日报的一篇《世界进入“铝”电池时代》,文中提到“美国华人科学家研制出首款可商业应用的高性能铝电池”,不过这篇报道里,该研究的领导者是斯坦福大学化学教授戴宏杰。

戴宏杰是谁?澎湃新闻从斯坦福大学化学院官网发现,他于1989年毕业于清华大学应用物理系,之后分别在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和哈佛大学攻读硕士和博士学位。他于2004年获“裘利斯史普林格应用物理奖”、2006年获美国物理学会“詹姆斯・C・麦高第新材料奖”、2009年被评选为美国艺术与科学院院士。

据清华大学新闻网报道,戴宏杰在2006年便成为斯坦福大学最年轻的终身教授。汤森路透集团发布的2000-2010年全球顶尖一百化学家名人堂榜单共有12位华人科学家入选,其中戴宏杰总排名第7,华人排但是,《人民日报海外版》4月9日第4版的报道却题为《湖南大学成功研发快充电池》。文中说道:“记者从湖南大学了解到,伦敦时间4月6日,国际顶级学术刊物《Nature》在线发表了物理与微电子科学学院鲁兵安副教授作为‘第一作者’之一的论文《快速充放电铝离子电池》”,又提及“鲁兵安同美国斯坦福大学戴宏杰课题组实验”。
巧的是,同一天新华网国际频道发表了题为《美国大学研发快速充电铝电池》的报道,标题截然不同,“湖南大学”变成了“美国大学”。这篇文章对这一团队的称呼是“斯坦福大学化学系教授戴宏杰和他的团队”。

4月10日,实名认证为“独立经济学家,《大博弈》、《反思中国》作者”的博主克里斯托夫・金的一条微博引起了网友争议:“斯坦福大学教授、美国科学院院士戴宏杰历经18年研发了新型铝离子电池,戴教授将11位参与者的名字列在《Nature》文章前列,自己排在最后,可给戴教授做了一年弟子的湖南大学访问学者鲁兵安回国后在媒体上贪天功己有,只字不提戴教授,这么年轻就这样无耻,同是湖南人差别为何这样大?”截止澎湃新闻发稿,这条微博已有近1500条转发量,近350条评论。

澎湃新闻从湖南大学物理与微电子科学学院的官网新闻《鲁兵安副教授在Nature发文实现我校零的突破》中确认,鲁兵安现为湖南大学物理与微电子科学学院副教授,出生于1985年。文中也提到:“2014年5月,在国家留学基金委的支持下,(他)以访问学者的身份前往美国斯坦福大学化学系戴宏杰课题组进行为期一年的交流访问。”

那么问题就来了,到底是谁领导团队研制出这款很牛的铝电池?澎湃新闻查阅了《Nature》于4月6日公开的作者信息,发现团队作者共有11位,分别是Meng-Chang Lin、Ming Gong、Bingan Lu(鲁兵安)、Yingpeng Wu、Di-Yan Wang、Mingyun Guan、Michael Angell、Changxin Chen、Jiang Yang、Bing-Joe Hwang和Hongjie Dai(戴宏杰),也就是说,鲁兵安位列第三,而戴宏杰名列“最后”。

但在附上的作者介绍中,《Nature》写明Meng-Chang Lin、Ming Gong、Bingan Lu 和Yingpeng Wu这四位作者贡献相当(equally),并列第一作者,且这四人都属于斯坦福大学的研究团队,之后也提及Bingan Lu(鲁兵安)的另一单位是湖南大学物理与微电子科学学院。随后,《Nature》对该团队每位作者的具体贡献作了介绍。
其中,项目构思(idea)来自Meng-Chang Lin和戴宏杰,而文章的通讯作者(Corresponding author)也为戴宏杰。武汉大学出版科学系教授王晓光告诉澎湃新闻有多名作者的论文,其具体贡献要以期刊说明为准。“一般情况下通讯作者贡献大,通讯作者是项目负责人,一般也是项目方案提出人。而第一作者是具体实施人和撰写人。”
同时澎湃新闻发现,在斯坦福校报的报道中,戴宏杰为团队成果进行了介绍。文末还说明这一研究团队的支持源于美国能源部、台湾工业技术研究所、斯坦福大学全球气候与能源项目组、斯坦福大学能源研究所和台湾教育部,但并未提及湖南大学。

也就是说,湖南大学副教授鲁兵安对新铝电池确有贡献,但整个研究团队的领导者还是戴宏杰。虽然2007年6月,戴宏杰还受聘为湖南大学客座教授,但若说“湖南大学成功研发快充电池”,依然存有不妥。

---------------------------------------
http://www.nature.com/nature/journal/vaop/ncurrent/full/nature14340.html
An ultrafast rechargeable aluminium-ion battery
Meng-Chang Lin,       
Ming Gong,       
Bingan Lu,       
Yingpeng Wu,       
Di-Yan Wang,       
Mingyun Guan,       
Michael Angell,       
Changxin Chen,       
Jiang Yang,       
Bing-Joe Hwang       
& Hongjie Dai       
===============================

http://www.nature.com/nature/journal/vaop/ncurrent/full/nature14340.html#corres-auth
These authors contributed equally to this work.Meng-Chang Lin,
Ming Gong,
Bingan Lu &
Yingpeng Wu



Affiliations
Department of Chemistry, Stanford University, Stanford, California 94305, USA Meng-Chang Lin,
Ming Gong,
Bingan Lu,
Yingpeng Wu,
Di-Yan Wang,
Mingyun Guan,
Michael Angell,
Changxin Chen,
Jiang Yang &
Hongjie Dai

Green Energy and Environment Research Laboratories, Industrial Technology Research Institute, Hsinchu 31040, Taiwan Meng-Chang Lin

School of Physics and Electronics, Hunan University, Changsha 410082, China Bingan Lu

Department of Chemistry, National Taiwan Normal University, Taipei 11677, Taiwan Di-Yan Wang

Institute of Atomic and Molecular Sciences, Academia Sinica, Taipei 10617, Taiwan Di-Yan Wang

Department of Chemical Engineering, National Taiwan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Taipei 10607, Taiwan Bing-Joe Hwang



Contributions

M.-C.L., M.G., B.L. and Y.W. contributed equally to this work. M.-C.L. and H.D. conceived the idea for the project. B.L. prepared the graphitic foam. M.-C.L., M.G., B.L., Y.W., D.-Y.W., M.A. and M. Guan performed electrochemical experiments. M.-C.L., C.C. and J.Y conducted in situ Raman spectroscopy measurements. M.-C.L., M.G., B.L. and Y.W. performed ex situ X-ray diffraction measurements. M.G., M.-C.L., B.L. and Y.W. performed X-ray photoelectron spectroscopy and Auger electron spectroscopy measurements. M.-C.L., M.G., B.L., Y.W., D.-Y.W., M.A., B.-J.H. and H.D. discussed the results, analysed the data and drafted the manuscript.


Competing financial interests

The authors declare no competing financial interests.


Corresponding author
Correspondence to:
Hongjie Dai
作者: tianfangye    时间: 2015-4-13 00:01

似是而非,歪曲事实, 谈天功为己有的人民网报道

-----------------------------------------------------
http://edu.people.com.cn/GB/n/2015/0407/c1006-26808556.html
人民网北京4月7日电(记者 贺迎春)自燃爆炸、寿命短、电量不耐用……随着电动汽车、智能手机的普及,电池的缺陷日益困扰着人们的日常生活。如今,随着湖南大学物理学院副教授鲁兵安等人的研究成果——铝离子电池面世,这些问题都有望得到解决,电池产业亦将产生革命性变化。记者了解到,伦敦时间4月6日,国际顶级学术刊物《Nature》在线发表了鲁兵安等作为第一作者的论文《快速充放电铝离子电池》。

高容量和安全的可充电铝电池一直是科学界致力于研究的现有电池的取代品,然而由于铝电池正极材料容易被腐蚀和不能有效进行放电等问题,在过去30年中始终处于概念阶段。鲁兵安副教授等人用石墨作为正极材料,并用一种相当于盐溶液的离子液体作为电解液,解决了铝电池研究在材料上的瓶颈问题。过去在iphone等使用锂电池的手机上需要1个小时才能完成的充电量,在该铝电池上1分钟即可完成。今后,铝电池充电1小时,手机使用3、4天不再是假想。实验证明,铝电池循环7500次后,容量几乎没有衰减,而普通锂电池的循环寿命一般为300次。

此外,相较于锂电池,铝电池生产成本将更低,还有电解产生的离子液体无毒等环保优势。今后,铝电池不仅可以使用在手机等小家电上,还将在电动汽车等容易产生剧烈碰撞与高温的地方取代目前的电池。

《Nature》杂志认为该研究成果,首次实现了可充电铝离子液体电池,可应用于现代各种电子设备从而改善人类的生活方式。目前该成果已经在美国获得了多项专利保护,并有数家知名企业致力于买断该专利。

《Nature》杂志是国际上最具影响力的学术期刊之一。其发表的论文代表了某一重要科学问题的实质性进展,具有近期和远期的重要影响。

1985年出生的鲁兵安,2012年博士毕业后到湖南大学工作,现为物理与微电子科学学院副教授。
作者: tianfangye    时间: 2015-4-13 00:28

非人民网
-----ZT-------------------
据新华社消息,美国斯坦福大学一研究小组最新研发的铝电池具有高效耐用、可超快充电、
据新华社消息,美国斯坦福大学一研究小组最新研发的铝电池具有高效耐用、可超快充电、可燃性低、成本低等特点,可以成为常规电池的安全替代品。分析人士指出,新技术的突破可能促使铝电池对传统电池的大规模替代,世界因此进入铝电池时代,该技术具有极大应用价值,相关概念股投资机会值得关注。

  铝电池有望替代锂电池

  据新华社消息,美国斯坦福大学一个华人为主的研究小组6日在《自然》杂志网络版刊登研究报告,介绍他们最新研发的铝电池具有高效耐用、可超快充电、可燃性低、成本低等特点,可以成为常规电池的安全替代品。

  此前,因铝电池具有成本低廉、不容易燃烧且有很高电荷存储容量等优点,研究人员数十年来试图研制出经济可行的铝离子电池,但一直未获成功,其中关键的挑战在于找到合适的负极材料和电解液材料,让铝电池在不断充放电循环后仍能产生有效电压。

  研究团队负责人、斯坦福大学化学系华人教授戴宏杰说,他们把石墨作为负极材料,试验确认了几种表现良好的石墨类材料,并用一种相当于盐溶液的等离子液体作为电解液,从而解决了铝电池研究在材料上的瓶颈问题。戴宏杰说,他们开发的铝离子电池可以充放电,具有超快充电、不易燃烧爆炸、可折叠、材料成本低的突出优点。他说:“这是开发可充电铝电池方面的一个重大突破,因为先前可充电铝电池基本不存在,尤其是具备这些性能的铝电池。”

  另外,新电池的寿命也很长。其他实验室研制的铝电池只能充放电100次,一般的锂离子电池最多也只能充放电1000次,而新的铝电池在经过7500次充放电循环后容量毫无损失。研究人员表示,“这是第一次研制出这种超快,且在经过数千次充放电循环‘折磨’后还能安然无恙的铝离子电池。”

  当前,电池的需求日益增加。例如,研究机构EVTank发布的《2014年度中国锂电自行车研究报告》显示,2014年中国锂电自行车销量265万辆,同比增14.7%,也拉动了上游锂电池需求的快速增长,报告中显示,2014年中国电动自行车用锂电池需求量达1.5GWh,同比增37.8%。

  在2014年亚特兰大先进汽车电池会议上,美国铝业公司与以色列Phinergy公司就Phinergy铝-空气电池的进一步研发问题签订了联合开发协议。Phinergy铝-空气电池可以有效提高电动汽车的续航里程,此次联合开发的目的就是为了尽快地推动铝-空气电池的商业化进程。业内人士还指出,除了美铝的最新研究成果外,特斯拉的专利技术也在瞄准金属空气电池,未来不排除铝空气电池出现真正商业化契机的可能。

  分析人士表示,新技术的突破,可能促使铝电池对传统电池的大规模替代,世界进入铝电池时代。电池储能技术的短板目前已成为限制新能源汽车、消费电子、电力储能等领域进一步发展的障碍,如果新的铝电池技术能解决目传统电池存在的问题,那么该技术无疑将具有极大应用价值
作者: silentvoice    时间: 2015-4-13 01:13

这只能说一群SB不懂文章发表的规律啊,一般通讯作者都是放在最后的啊,通讯作者就是大老板啊,这有什么好吵的……无语了……
作者: tianfangye    时间: 2015-4-13 01:18

这只能说一群SB不懂文章发表的规律啊,一般通讯作者都是放在最后的啊,通讯作者就是大老板啊,这有什么好吵 ...
silentvoice 发表于 2015-4-13 01:13


国人愿意投机, 因为这是百年不遇的机会。
没有一家网官媒发新华社准确如实的报道,相反, 湖南大学成了信息来源在人民网等各大网站泛滥。
作者: yaoyao_55    时间: 2015-4-13 04:09

国际期刊的最后一位就是主持这项课题的大老板,第一位是最主要参与者,大多数本文的实验主要是第一个人做的,有时特别点出第二位和第一位一样重要,排名不分先后。但是第3位就不是太重要了。
作者: yaheiheihei    时间: 2015-4-13 10:14

没看出湖南大学和这件事有什么关系。湖南大学的在职人员赴美期间参与了课题研究并在文章中署名,这好像没什么问题。有问题的是新闻报道,微博里指责的是该人发新闻据功劳为己有,也没提到是湖南大学。科研这种事情,或许有大老板把手下的功劳当自己的,但还没听说过一个科研单位比如大学说没参加的项目是自己研制的,离谱了。
最近读到一句话,觉得很好。“这个世界很大,但人的心很小”。如果把自己的心装得太满了,可能就看不清这个世界的样子了。
作者: notgentalman    时间: 2015-4-13 21:49

nature science上面的文章,有些中国人投稿的,名字都100多个,实在是没办法,太难又太有效益了
别说湖大,就是北大清华,有篇这个,基本就是大牛了
作者: 塞北西南月如霜    时间: 2015-4-13 22:33

我觉得应该是语言翻译和习俗的差异导致的吧,应该把第一个发文的报纸找出来啊
作者: 塞北西南月如霜    时间: 2015-4-13 22:53

从本文看出,第一个说的人民网科技频道没有明确错误,只是提到鲁,后来人民日报海外版就有明显的错误了




欢迎光临 华人论坛 (http://169.62.244.154/forum/) Powered by Discuz! 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