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幽默笑话]
如果哪一天你突然想起我
[打印本页]
作者:
hahaha
时间:
2013-4-24 14:53
标题:
如果哪一天你突然想起我
如果哪一天你突然想起我,请拿起手机拨通我的号码,哪怕我再忙再没空,只要你一句“我请你吃饭”,我都会风雨无阻的出现在你的面前——这是我对朋友一生一世的承诺!!!
昨天新闻上讲雅安碧峰峡基地的滚滚们,年龄小的熊猫因为害怕都跑到树顶上不下来了。。。。。然后记者问那怎么办怎么把它们弄下来。。。。。。。。工作人员囧了一下,道:他们饿了就会下来了。。。。。。。
回复:吃货最让人省心了……
一句话证明你看过四大名著:军师救我,妹妹救我,哥哥救我,悟空救我。
住在成都的杜甫不是住不起砖瓦房,而是草房更安全一些。
刚接到深圳个陌生电话,刚开口就问:大哥你还记得我吗?我说:你是某公司的小张吧。那边说:大哥你记性真好,上次我们谈的事情你觉得怎样?我很坦诚的说:上次就跟你说了一个亿以下的投资直接就找我秘书。那边沉默了一会骂道:你这个骗子。这个挨千刀的,我的登月倒卖军火一揽子计划还没来得及说呢
不要担心学习差,没关系的,那不是人生的全部,长相才是。
【男子坐车头伸出窗外被撞掉头颅】4月21日凌晨,郑州一轿车在夜色中疾驶,后排6岁孩子突然发现紧挨的大人人头不见了…警方事后在3公里外找到人头.据悉,男子途中伸出头去吐酒,遇到货车…车内人以为他伏在那里吐,直到身子被震落到座位上,才发现头不见了.司机也是酒后驾驶,竟毫无察觉.PS:太恐怖了
汶川地震:诺基亚捐款5000万 三星捐款3400万 苹果捐款50万|玉树地震: 诺基亚捐款250万 三星拒绝捐款后捐款1000W 苹果未捐款|雅安地震:诺基亚捐款100万 三星6000万“苹果捐款5000万”|苹果市值3667亿,三星电子2025亿,诺基亚就剩115亿了。
“姑姑,这几个月你去哪了?” “过儿我一直在寒冰床上疗伤。” “那我就放心了。姑姑你旁边这位大侠是?” “哦,他是韩冰。”
群里看到的一句话:【看到三星和苹果捐6000和5000万,我没有什么感觉;倒是看诺基亚捐了100万和4000部手机时,一种悲伤油然而生】
狗狗带给人的最大快乐就是,当你对它装疯的时候,它不会取笑你,反而会跟你一起疯。
入寺随俗
—— 中国佛教的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
供奉制度决定了中土寺院实际上是民之寺,而非僧之寺,因此虽然咱们仍得入寺随僧,却僧俗有别
鲍迪克
古印度和中土佛寺在英语中的区别颇有意思,前者一般用“Monasteries”或“Nunneries”标示,后者一律译作“Temple”。因为古代印度寺院大抵如欧美天主教的修道院,主要性质是教士所聚居,闭门静修之所;而在中国的则主要成为社会公众朝拜供奉神灵的庙宇(在近代又增加了旅游一职能)。
这一区别明显体现在了二者的外观和运作管理上,印度寺院遵从戒律而采闭关政策,不轻易开门迎接俗家访客,其建筑作风不许装饰豪华。而在中土,寺院出现伊始便开放门户,任俗人游观,僧俗所建伽蓝,皆以崇高华丽为尚。
这些上层“建筑”的差异是由其经济基础——寺院的供奉制度决定的。中华寺院放弃了印度的行乞传统(出门去要),另创供膳制度(坐等信徒送上门来),善信的金钱布施成了佛门重要入息,自然就得实行一些顺俗政策并将寺院建得崇高壮丽以吸引世人入山门参拜。因而中土寺院实际上是民众的寺院,而非僧众的寺院,其建造和存在都是为了民众的需要。这也与中国古代儒家思想之“取之于民,用之于民”相合,孟子曾说,君主的苑囿是民众出钱出力替他建成的,因此应该开放给百姓同乐(见《孟子·梁惠王》),况寺院乎?
唐代律宗九祖道宣等高僧对寺院顺俗现象批评甚力,认为乖离于戒规,有“法灭”之危。但结果是佛法在印度早已灭得没影了,在咱们国家却佛法日益昌隆。中国寺院可谓是民有、民享,但为僧治,因此咱们这些寺院的衣食父母仍需入寺随俗,敬佛便是敬己。
佛法云:佛即是我,我即是佛。
名号:名正方言顺
佛法以戒除“贪”“嗔”“痴”之人性“三毒”为修行要旨。自古能戒贪、戒嗔的僧俗不少,惟“痴”字最难,对虚名之痴更是毒害人多矣,视金钱如粪土、虚怀若谷的海灯法师,最后成为欺世盗名之徒,便是为“名痴”所误。
因此与寺僧接触,首要的便是注意其名号。佛门弟子都有法号,如悟空、戒贤、方证,对一般身份者直称“悟空师父”之类即可(当然如果名为“戒色”之类还是避免直呼其名的好)。但如是老者,则称“悟老”“戒老”等,如是寺院高层领导,则得称“悟当家”(当家即主持)“戒方丈”(因为出家之人都姓释,故取第二个字)。
许多人背后称僧人为“和尚”,这实在太过抬举了,因为和尚之意为“亲教师”,即以佛法教化、普渡众生者,每个寺院只有一位——就是方丈!因此常言道“当面称和尚的是尊敬,背后叫和尚的是嘲讽”。
这大致如喇嘛庙中的僧人称其“喇嘛”,即“上师”意,不过哪怕小“喇嘛”也很爱听别人这么称呼他(但别加“小“字,想想在“总”、“教授”等尊称之前加个“小”字的会是什么感觉)。
如果不知其名其位,统称为“法师”即可。
食肉:眼不见为净
佛教起初并不戒荤腥,目前各国佛教亦各有不同,如尼泊尔等“山南教众”,在宾馆用餐甚至必须用新盘子,以免留有肉腥,东南亚小乘教徒只吃“三净肉”,东瀛及藏僧则通吃众生。只有不杀生一条却是放之四海的标准。
中土寺僧基本在自梁武帝后停止食肉,但对于游寺的俗众,寺院的要求则并不那么严格,一个例证便是你入住寺院的客房时,不会被禁止食肉(当然寺院客房的餐厅也不会为你提供)。但作为尊重,自然还是别吃的好,否则另一后果可能是你房间的左邻右舍都对你敬而远之,因为住寺的人基本都是特意来朝拜的香客,此时他们都是吃素的。
折中的方法是学学小乘教徒,吃三净肉。三净,不见不闻不疑也,就是你没有亲眼看到动物被宰杀,没有亲耳听到它被宰杀时的惨叫声,吃它的肉时不会联想起它被杀时的场景——这一条似乎很唯心,其实就是不要吃完整的动物器官(欧美人在吃家禽及鱼类时都先把头去掉,也是避免就餐时产生那种“恐怖”的联想)。因此,尽量不要把鸡翅、板鸭之类的袋装食品带进庙里,否则被僧人看到真的双方都很尴尬。
最理想的荤食自然是火腿肠,其实庙里的和尚也基本都是用这种最“净”的肉喂他们的爱犬的。
饮酒:不可不戒
据佛家戒律,酒类及发酵的果菜汁都不许存储在寺中,自然也不能带入客房中。足见佛门中对酒的禁忌比对肉要严格得多。
佛法云:即心即佛。修炼心性是僧众的第一要务,以参禅见性为主要修行方式的禅宗,更是成为中土佛教主流。由于酒被认为是乱性之物,故被佛家视为修行之大敌。而戒荤腥却仅仅是“不杀生”的衍生物,虽然酒肉戒常常被俗界相提并论,甚至混为一谈,但在寺院中的“戒严”等级实不可同日而语。
如果自己不想修成一颗佛心,也别把酒带到寺院里乱人心性,无论是带在身上还是装在体内。
男女:色不是空
根据印度传说,寺院是禁止俗家女性进门留连的;在中土佛教则不然,俗家女子经常入寺院游览,访僧问道。虽然在史书与佛门典故中可以找到许多高僧毕生坚拒妇女入寺参谒的故事,其中的释法充更以死谏方式来劝本寺同侣不让女子入寺,但自从中唐时期几位女子将天下气运与财势尽握于手,并大肆造寺建塔以谋功德后,女性甚至还以僧为邻,常住于寺中。《西厢记》故事最初的原本《莺莺传》中,所述妇女携家人寄居僧舍,甚至男欢女爱,是唐代真实情况的描写。
如今女游客或单身,或携带男士同样均可自由入住寺院客房而无甚限制。其实女众甚至比男众更受寺僧欢迎,人所共知的是礼佛行香者以妇女占大多数,这些女善信在布施之时也表现得更慷慨。而不大被人注意的是(不知女众们自己意识到没有):华夏女信徒信任异性的法师甚于同性的尼师,认为比丘的佛法较为高深,于是法师们便不得不或顺水推舟为她们指点迷津、解脱心苦。
最受欢迎的也许是东瀛的女众,除了有钱且好施外,由于日本僧人社会地位甚高(当然在咱们国家的也不低),而且可以结婚生子,当然也由于中国年轻一代的僧人大多学识渊博且法相不凡,所以不少落发的中华男儿受到东洋女孩的垂青,颇多佳话(目前我国的出家人尚不能正式结婚,但按照佛门律例可还俗7次)。因此,对于女众的忠告便是:在佛与佛门弟子前,你的穿着打扮尽量法相庄严一些,否则你也许比酒还能让人乱性。
同样的忠告适用于男众,当然是指在女尼的寺庵中,此外,男众不可入住女尼的寺庵——可见女众确实比男众受欢迎。
“人事”:莫饿死传经人
如果遇到上门或于路边“化缘”的僧人,外表难辨真伪(烧香疤之仪式已在20年前作为“旧弊”废除),一毛不拔就是了。记住前面的一句话:中华寺院早已放弃了印度的行乞传统,另创了供膳制度(化缘已被有关法律禁止)。
但在与真的僧人打交道时,就得反其道而行之。无论是向某位法师求解疑惑,还是他替你办了某事,为你做了超度、开光等佛事,或主动带你参观了寺内他自称是一般“不轻易示人”的宝贝或场所,给点“人事”是规矩。当年唐僧就是不懂这一规矩,被摩柯伽叶、阿难陀传了无字白经,孙大圣告到如来佛处也没用。
佛祖当时“开示”唐僧师徒时讲的那个他自己的故事我记不清了,却知道一个真实的故事:当年释迦牟尼在大彻大悟后,欲寻找一传法道场,孤独长者献出了自己的园子,释迦牟尼却说还得用金砖铺满园子的每一寸地他才肯去,于是,邸树王子捐出了这笔金子才请出佛祖大驾(这个园子因此被称为邸树孤独园,所以后人有将寺院称为邸园精舍)。
所以,索要“人事”是佛祖开创的规矩,并说是“怕后人没了银钱使”(见《西游记》倒数第二章)。他的大弟子摩柯伽叶,这位佛教的“初祖”(释迦牟尼涅(般+木)后,他继任教主)说得更直截了当:空手传经,饿死传经人!
饿死一人,胜拆七级浮屠。阿弥陀佛,这才是我等朝山游寺时的第一大戒!
作者:
yeyeshengge
时间:
2013-4-27 04:35
熊猫的故事也算雅安地震中稍微不那么沉重的方面。
欢迎光临 华人论坛 (http://169.62.244.154/forum/)
Powered by Discuz! 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