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社交网络反社交
[打印本页]
作者:
yeyeshengge
时间:
2012-8-1 10:05
标题:
社交网络反社交
谢瑞忒科尔(Sherry Turkle)是美国麻省理工学院(MIT)的教授,也是一位有开业资格的临床心理医生。她一直关注科技对人际关系和人类自身认识的影响,在最近发表的新著《一起孤独》(Alone Together)中,着重探讨了数码科技(包括社交网站,智能手机,甚至机器人宠物和机器人伴侣)对现代生活的影响。
英国首相温斯顿丘吉尔曾经说过,人类造屋,可是房屋也建构了人。数码科技和人类的关系也是如此。忒科尔通过长达十五年的深入访谈,特别是对中学生、大学生的研究,发现仿真世界给我们提供的只是一种虚幻的“陪伴”。我们在脸书(Facebook)等社交网站上“交朋友”,貌似前呼后拥,热闹非凡,实际上“过分连接”反倒让我们感受一种新的孤独。
作者承认,网络世界作为“身份车间”,可以让用户尝试扮演不同的角色,有时还能帮助他们突破现实生活中的各种限制。比如,有的人平时怕羞,在网络上练习和人打交道,学会了待人接物。有的残疾人在真实生活中不愿出门交友,可是通过在网络上畅谈自己的经历,终于鼓起勇气、摆脱了心灵的桎梏。仿真世界对年轻人特别有魅力,因为我们青年时代大多向往冒险、新鲜、自由的经历,网络似乎可以让人随时出发,去寻找和体验别样的人生。
可是,忒科尔也指出网络社交带来的一系列负面后果。首先是“过分连接”对于我们时间、精力的损耗。当代美国人越来越忙碌,大部分人离开家乡去闯世界,脱离了原先的宗教和社会组织,抚养孩子也不能指望家人帮助。随之而来的孤独感,他们想用手机、短信、网聊、电玩来消除,结果适得其反。人的神经系统追求新鲜、刺激,对于网络的干扰没有抵抗力。每次音乐一响,我们去检查电邮、短信,大脑相应分泌让人愉悦的多巴胺(dopamine)。这种类似赌博的经历,很容易勾人上瘾。可是,长此以往,这不仅让人疲于奔命,而且直接损害了人际交往的质量。我们发短信、电邮时常一心多用,聊些无关痛痒的小事,没有面面相觑时的亲密投入和专心致志。
数码科技实际上创造了各种幻觉。它让我们自以为效率高,可以在更短时间内处理更多的事情。结果却是我们即使“在一起”,也不关注家人朋友:吃饭时,各自查看手机和电脑;父母开车时还在看短信、电邮,对孩子不闻不问。它又仿佛提供了“两全其美”、“没有风险”的交流,让大家既拥有网友的陪伴,一切又尽在自己掌控之中。可是,网络世界中,你无法真正“销毁证据”,所有资料和搜索都会留下痕迹,即使自己看不到,日后也能设法复原。美国“九一一”事件之后,政府对公民的通讯加强监控,数码人生因此隐私不保。而且,社交网站上的个人形象都是各自幻想和加工的产物,不能代表“朋友”的真面目。
上网忏悔不等于面对面道歉,对修复人际关系于事无补。上网发泄对生活的不满,仿佛可以转移痛苦,其实难免迁怒旁人:我们对别人犯和自己相似的错误往往更憎恨。最严重的情况,作者说,是网络诱导上网者漠视他人的情感和主体性,象对待物件那样对人。
人们对数码世界的看法,从最初的“聊胜于无”,变为“弄假成真”,简直有以此取代真实人生的趋势。忒科尔最后说,希望是她杞人忧天,可是新科技带来的一个重大问题却值得所有人深思:我们在对科技的期待越来越高的同时,为什么对彼此的期待却越来越低呢?
作者:
iamfennel
时间:
2012-8-1 10:43
Hmm…之前有跟友人讨论过问题
该友人跟我一样是3C不爱好者
比起讲电话计算机聊天什么的
还是喜欢当面见面的相处聊天
但是现在可以很快的从网络收到人家的恭贺讯息甚么
却连张卡片都少收到了
以前我可以一看道封信,看着字迹知道是谁寄的
现在看着新细明体标楷体正黑体,完全分不出谁是谁
也常常跟人出去时,遇到对方一直拿着I凤打卡回讯(通常我会说我不喜欢这样~不然干脆牵住人家XD)
说真的~面对面的交流比是比较贴心吗?有温度有表情有触碰
社群网站只应该是不得已时的交流工具
如果取代了一般日常的交际,我总觉得这种交流太过虚幻了些
作者:
qrio
时间:
2012-8-16 15:02
Alone Together,这书名好贴切啊
欢迎光临 华人论坛 (http://169.62.244.154/forum/)
Powered by Discuz! 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