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ard logo

标题: [转]曹长青:韩寒是石头,不是金子 [打印本页]

作者: vasro2009    时间: 2012-2-10 06:41     标题: [转]曹长青:韩寒是石头,不是金子

最近看到一些评论,导致我想重复一遍我在《讨论韩寒的意义》中反复强调的关键一点∶对韩寒的争论,不是观点,是真假。如果他整个人都是一个弥天大谎“撒”出来的,那麽他的任何观点,就都没有一丝一毫值得讨论的余地!

我可以理解许多人难以接受韩寒目前被质疑的状态。在严重缺乏英雄和偶像的时空环境下,好不容易出了个叛逆的韩寒,简直就是天上掉下块闪闪发光的金子。他自己更宣称,“我是一块上海大金子。”於是众人惊叹、羡慕、欣赏了十几年。谁能说对一个曾经捧着、呵护著的东西没投入一笔情感?更何况对人呢?

但是,当那层闪闪发亮的外壳忽然被人捅了个洞,无数人看见了里面只是泥土一块,大呼上当的时候,你不能由於感情上不接受,就闭上眼睛,继续观赏刻在自己脑海里的那块似乎依旧发光的东西。在真实面前闭上眼睛,等於有意坑害自己。

我虽然写了好几篇严重质疑韩寒的文章,但为了更进一步确信,也为自己的文章负责,这几天花了些时间,把网上能找到的媒体对韩寒的访谈、他的演讲等九个视频等节目都看了一下∶CCTV“对话韩寒”,杨澜专访,何东访谈,跟陈丹青对谈,跟王朔饭局谈话,鲁豫有约访谈,香港书市演讲,厦门大学演讲,新浪网聊天室和网民对谈。

看完这些之後,我已经没有疑问∶这是一个因为太大而难以令人置信的谎言;这是一个因为太愚蠢,而令人一眼识破的谎言。它的奇迹在於∶在一个拥有全世界最多人口的国家,如此巨大且愚蠢的谎言,居然可以维持13年。

古往今来,“常识、常理”是人们判断一切事情的起点,也是根本点。即使对司法问题,像美国这样的法治国家,也主要靠“案例法”和“常识法”。由12个并无专业法律训练的普通人组成(随机抽样产生)的陪审团来裁决有罪无罪,而法官则更像个 “协调人”,就是极为看重“常识”的表现。

我大致梳理了一下通过这些视频节目而看出的问题,给懒得花时间去看视频的读者们一个概貌。这些问题用最基本的常理就可以推出韩寒是假作家的结论。

一、对自己的作品“一问三不知”

很多质疑者已经提过,在2000年CCTV“对话韩寒”节目中,韩寒对为什麽起了《三重门》这个书名,是什麽意思,都回答不了;说你们怎麽解释都行,最後被问急了,说“我忘了”。当时《三重门》刚出版不久,作者居然这麽快就“忘了”!

也在这个节目上,主持人问到,台上的那个来宾女孩是不是像《三重门》中的女主角Susan?韩寒明显不熟悉Susan,但被主持人追问时,韩寒倒是来了一个小机智,说“私下谈”,躲了过去。正常情况下,他对谈论自己书中的女主角,应该有谈情人般的兴致的。

韩寒后来对此解释说,因为这个访谈节目的气氛是敌对的,像批斗会,所以他故意不答。但韩寒所言,完全不是事实。无论是台上的两位学者来宾,还是主持人,都是偏向韩寒的,观众除一位外,也都没有挑战韩寒。哪来的“批斗会”敌对气氛?

退一步,即使韩寒认定那个访谈是“敌对气氛”,那后来在何东、杨澜、陈丹青、王朔,以及“鲁豫有约”等专访和对谈中,他们都是清一色地对韩寒十分友好,完全是朋友随便聊天方式,没提任何挑战他的问题,但在那麽温磬的气氛中,韩寒为什麽依旧回避了所有关於自己作品的问题?

在何东的访谈中,主持人明显非常欣赏韩寒,并说读过韩寒的主要小说。在他提到韩寒的《长安乱》、谈及书中的人物和情节等,韩寒是一脸茫然,说他对《长安乱》的内容都忘了。天下有这种作家吗,对自己的作品不是不愿意谈,就是忘了,书名、内容等,统统都忘了!可是在作文比赛中,他却能记住一长串古人的名字、作品,还可以用双引号准确地直接引用,甚至默写出一个冷僻的拉丁文。

何东又谈到韩寒的另一部作品《一座城池》,问他到底想表达什麽?韩寒躲避说∶“我觉得你去问语文老师比较靠谱一点,因为他们的语文老师肯定能回答这个问题。”

在跟王朔那场所谓“对谈”中,韩寒几乎什麽都没说,是王朔在自说自话。当王朔提到他读过《三重门》时,韩寒根本不接这个茬,不仅避谈任何自己的作品,整个饭局,除了被问到喜欢什麽样的女孩时,说了一句下流的“只要发挥的好,活儿好都可以”之外,任何、任何话都说不出来。不知谁看了,不会被气死。如果观众以前没看出来,以为韩寒的沉默是高仓健式的“酷”,那王朔的东一杆子、西一棒子的闲扯,简直就像被玩了。

在“鲁豫有约”的访谈中,主持人提到《三重门》时,韩寒一如既往地不谈书的内容,更不谈这本书是如何写作以及创作经验等,而是话锋一转,谈这本书加印多少,能赚多少钱,他又可买什麽车等等。

对於自己的第二部作品《零下一度》,韩寒也是记不得内容。据2001年他作客新浪网嘉宾聊天室的文字实录,当被问到∶“为什麽把文集的名字命名为《零下一度》?”韩寒回答说∶“我也在想这个问题,我当初到底是怎麽想的,谁知道呢?我也不知道。”

在新浪聊天室,韩寒甚至连自己的“新书”都无法介绍其内容。当网友问∶“我们看到在新浪上说,你要简单介绍你的新书,你介绍一下好吗?”韩寒竟回答∶“不大好介绍。我也不知道描述什麽,好的东西往往是难以形容的┅┅”

韩寒在“鲁豫有约”中,可以准确地记得自己最初拿到的最大一笔稿费是500元,但却提不出是哪篇作品,更不记得到底是在哪家刊物发表的。一个年轻作者,不仅忘掉了发表“处女作”的刊物,甚至连自己作品的名字都不记得!韩寒真是太潇洒了!

在八个访谈等视频中,韩寒更是只字没谈他的获奖作品《杯中窥人》,这个让他扬名文坛的起跳板,好像在他的人生中根本就没有过。《杯中窥人》是韩寒在一小时之内完成的、旁徵博引古人、并默写出一个非常冷僻的拉丁文的“得意之作”,但为什麽在过去13年中,在所有的媒体采访中,从未听他谈过这篇“杰作”的形成过程?

按常理,任何人有这样一次在限时比赛中临危不乱(又是面对那样古怪的考题),机智地从“纸在杯中”想到“人生染缸”,并迅速谋篇布局,联想名家作品,然後遣词造句,一挥而就的经验,都值得小小地炫耀一下吧。他既然夸口自己是金子、自己是文学史,说明不是谦虚之人,那起码应该具体一点,“金子”是怎样炼成的,“文学史”是怎样写成的吧?为何只字不提?

《三重门》是韩寒继以《杯中窥人》得作文比赛一等奖之後的另一“成名作”。有网友做了这般努力,他把《三重门》里提到或评论的著作,按先後顺序列了出来∶

《三字经》 《走出魔镜的钱钟书》 《李敖快意恩仇录》 《舌华录》 《尚书》 《论语》 《左传》 《红楼梦》 《水浒传》 《四世同堂》 《史记》《战国策》 《江南的水》 《贺拉斯》 《流浪的人生》 《铁轨边的风》 《教学园地》 《镜花缘》 《佳人》 《美女赋》 《西厢记》 《中国文学史》《万历野获编》 《永州八记》 《至小丘西小石潭记》 《孙子兵法》 《说文解字》 《变形记》 《中国作家传》 《广阳杂记》 《康河里的诗灵》 《数字化生存》 《闲情偶寄》 《孟子.滕文公上》 《会通派如是说》 《本.强生与德拉蒙德的谈话录》 《心理结构及其心灵状态》 《论大卫.休谟的死》 《包法利夫人》 《西游记》 《聊斋志异》 《西学与晚清思想的裂变》 《管锥编》 《出师表》 《从混浊到有序》 《形式逻辑学》 《搜神记》 《长恨歌》 《肉蒲团》 《淮南子》 《羊脂球》┅┅

一个在1997年还看“少儿报刊”的16岁少年,一年之後,就能在书里涉猎这麽多作品,其中不乏冷僻的古书。他不吃、不睡、不上学、不玩地拼一年,能把这些书读一遍,已是足够令人叹为观止的“神童”了,更何况这期间还写出20万字的长篇小说,并在书中引述了上述作品。

其实还不止写了《三重门》一本小说,韩寒随後出版了《零下一度》。当被人指出它比《三重门》文字幼稚时,韩寒解释说,这是在《三重门》之前写的,只不过後出版。也就是说,在1997年还读“少儿报刊”的韩寒,到1999年就在阅读了上述那些令人眩晕的一堆作品後,写出两大本书(共31万字),而且还要完成数理化和语文等课程。如此惊人成绩,那个很狂傲的韩寒,怎麽一句都不提呵?

作家愿意谈自己的作品,就如同母亲愿意谈自己的孩子。很多人可能有这种经验,如果跟一个女性交谈,无论她是一个多麽不健谈的人,只要提到她的孩子,她立刻滔滔不绝,立马成为“演说家”。这跟作家被问到自己的作品时有极大的相同性,这里起码有三个共同的原因∶一是熟悉(全世界没有任何人像作家本人或母亲那样,熟悉自己的“孩子”),二是艰辛(都付出孕育和培养的心血),三是自豪。尤其是当“孩子”有出息时,做母亲的就更加骄傲,更愿意谈。作家同样,甚至有人说,那些名家谈起自己小说中的人物,“比谈论自己的情人还要来劲”。

所以,韩寒的拒谈自己作品,对自己作品一问三不知的情形,绝对不合基本常理。
作者: vasro2009    时间: 2012-2-10 06:41

二,对其他作家、作品像白痴

这世界上任何一个所谓的作家,无论他是否被伪文化人们吹捧,只要他说不需要读书、看名著,就可以自己写出名著的话,他不是骗子,就是高玉宝。

“还行吧”“一般”是韩寒对所有被问到的作家和作品的标准回答。

在新浪网聊天室,在被问到如何看待鲁迅时,韩寒说∶“我觉得鲁迅好像不是一个作家,是一个革命家。”鲁迅参加了哪些“革命活动”?鲁迅的小说、杂文难道是他父亲代笔的吗?

当被问到他是否喜欢鲁迅的文字时,韩寒回答∶“还行吧,感觉一般。”

网友问∶“台湾作家中比较喜欢哪一个?李敖、柏杨?”韩寒回答∶“还行吧。”

网友再问∶“最崇拜的老作家是哪一个?”韩寒回答∶“一般。”

网友追问∶“喜欢的外国作家有哪些?”韩寒回答∶“我不看外国作家的东西,我很少看文学作品。”

主持人问∶“有没有看过郭敬明的东西?”韩寒回答 ∶“没有。不光是他,所有人的几乎都没有看过。”

主持人问韩寒∶“那你主要看什麽?”韩寒回答∶“看报纸。”

当陈丹青问他读八十年代的作品吗,他说不读。避开了你考他读具体哪一本书。他说主要读五四时代的。然後笼统地说,五四的作家文字好。具体哪个作家的文字好在哪里?没了下文。

其实,真正读了点五四时代作品的人,如果他说真话,他会承认,当代作家的文字比那个时代的流畅多了。五四时代,白话文还在学步阶段,几乎哪个人的作品里都能挑出一堆诘屈聱牙、文法不那麽顺的文字。思想条理清楚的也找不出几个。他们真正的可取之处,是严肃认真的探索精神,而不是今天文坛随处可见的撒谎、炒作、玩世不恭。

在评论其他作家时,韩寒更离谱。韩寒说他的书《1988》原要改名,因跟日本作家村上春树的《1Q84》撞车。主持人问他怎麽看村上春树,他说村上春树“有非常好的情怀,进步的心态,不那麽罗嗦”。这种泛泛之谈可以放在一百、一千个作家和作品身上,但恰恰不适合村上春树。非常好的情怀? ——充斥****;进步的心态?——颓废孤独;不那麽罗嗦?——900多页(英文版)的故作高深。

除了对自己、他人的作品统统都不熟悉之外,韩寒在访谈中对文学和写作是怎麽回事,更是相当陌生。在“鲁豫有约”中被问到,“写作是不是很累、很孤独的过程?”韩寒回答∶“还可以。很多人觉得写作很累,实际上因为他们写得很差┅┅很无聊。”然後韩寒说,写作是累,坐着累叉腰肌,手也会累。

哪个真正的作家会认为写作之累,累身超过累脑?“绞尽脑汁”、“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是在累胳膊?累腿?还是累腰?哪个真正的作家不知道写作这种“个体创造”是个孤独的过程?韩寒没感觉,大概是因为有爹在替他拼吧?

三,历史、文学、文艺等任何知识都没有

韩寒在出道作品《杯中窥人》中旁徵博引古书古人,在《三重门》中提到和评论的中国古籍和外国书也有51种之多,但被网民问到你喜欢古文吗?他的回答是∶“这个看起来太累。”

在凤凰网“非常道”专访中,主持人何东问韩寒∶“儒学作为国学在今天被推崇,是gong还是过?”韩寒的回答是∶“我从来不知道什麽是儒学,我不知道什麽是《红楼梦》,我都没有看过,以前他们选秀的时候问我,你对这些女演员怎麽看,我说我不发表看法,到後来他实在是逼着我要说,我说我跟你说真话,我连《红楼梦》都没看过,你跟我说的名字我都不知道是谁,我也真不知道中国的所谓的儒学,所谓的什麽学什麽家的,他们具体是个什麽内容,我真的是不知道。”

“什麽学什麽家的”都不知道,既不阅读外国作品,对古文也“看起来很累”,怎麽在《杯中窥人》中信手拈来古文和古人了呢?怎麽在《三重门》里旁徵博引51部中外著作的呢?

在何东专访中谈到文学名著时,韩寒竟说,当年所以能留下名著,是因为当时条件差,人们没什麽可看的,就只能看那几本东西,所以才流传下来。现在再也不会有名著了,因为可看的太多了,所以谁也别想写名著,都留不下的。

在跟何东谈到拍电影时,韩寒更是满不在乎地露怯∶“拍电影最关键的不是表达自己内心想法,排在第一位的是让投资者收回钱。”这真是给他的“名著观”做了个注脚∶一个对艺术一窍不通,也毫无兴趣的人。

无论是跟陈丹青对谈,还是接受何东采访,韩寒都表示了他不看书,只看一堆国内的报纸。他也不通过代理器上外国的网站,“国外那些对中国的看法你能想像得到”“其实我都不想看那些。”原来韩寒的全部知识来源就是被他嘲讽的官方媒体。

除了看官媒报纸,韩寒还有未成年儿童的兴趣——打电脑游戏!他说跟男人在一起就只能打牌、玩。韩寒就靠玩、打牌、踢足球、打桌球、打电脑游戏,就打出个天才作家,这难道不是羞辱所有真正写作的人吗?

这个宣称自己是“上海大金子”,自己就是“文学史”的人还说,“我不喜欢看小说,我就喜欢看杂志,军事类的东西。”“我自己会写,干嘛要看你们是怎麽写的?”“我觉得我不需要借鉴,也不需要启发。”“很多人说我高中毕业知识面很窄,但是我想我掌握的知识和技能,要比全中国任何一个作家都要多。” 《南方人物周刊》访谈)

说上述这些话的人,难道不整个是一个无知无畏、玩世不恭的小混子吗?

看韩寒那些视频,韩寒别说是个“文学天才”,连“文学蠢才”都算不上。他根本就和文学、文字毫无关系!而这样一个人,居然成了中国最红的作家。

坦率地说,那三个大男人,王朔、陈丹青、何东,当然一丝一毫也没想到韩寒可能有假,一本正经地跟那个沉默的、很酷的稻草人交谈,简直像被耍猴了呢。
作者: vasro2009    时间: 2012-2-10 06:41

四、两个“韩寒”,哪个是真的?

在这些视频节目上,关於文学、谈写作、他自己的作品,韩寒全都回避了。但谈到赛车、女人、版税、名人生活,韩寒却兴高采烈、振振有词。包括自己做面膜,养宠物,怎样换轮胎,哪次赛车拐弯多了,哪次长跑少算一圈,甚至中学时被一个男同学因吃醋踢了一脚都颇有兴致谈。一句话,只要不是和文学、思想有关的,他都可以谈。

正如一位网友所观察的,“只要谈到文学创作、谈到他的作品,他的话就很少,又空又大,从来不谈细节问题。或者东拉西扯,答非所问,这是为什麽?能写出《三重门》等大量文学作品的人怎麽对文学这个话题如此冷淡?但要一谈起女人、赛车或日常生活,与文学无关的东西,他却头头是道。”

另一位网友说∶“其实看了几个韩寒的访谈视频,似乎一个特点是∶语言一概没有书面化,内涵一概肤浅化,完全变了一个人似地,所有的文学境界在谈话中都看不到,完全就是一个时尚叛逆初中生的境界。”

对於韩寒明显的“人”和“文”对不上号的问题,那些专访韩寒的节目主持人,不约而同都感到了。

主持韩寒和陈丹青对谈(零点锋云)的查可欣说∶“韩寒本人不像他的文字。”

凤凰网何东说∶“韩寒平时的接人待物,完全不同於他文字的锋利和俏皮,他性格内向而且颇为羞涩。”

杨澜说∶“在采访中,韩寒也并非网络上那样咄咄逼人,而是相当的‘谦和’,这莫非才是他的自然状态?”

一位网友说∶“为什麽采访中的韩寒看上去一点都不犀利呢?让人失望。我当然相信书是他写的,但视频上的他,怎麽看都是一个普通上海青年,甚至有点木讷,也看不出有什麽魄力。”

还有网友说,韩寒“一谈文学就结巴,一写小说就神采飞扬,同时一谈赛车就神采飞扬,一写赛事就磕磕巴巴,这是同一个人吗?”

这难道不太奇怪了点吗∶在小说和博客的背後,“韩寒”是博览群书、博闻强记、幽默调侃、尖锐泼辣,嬉笑怒駡皆成文章,可是真人一出来,空泛肤浅、拉杂琐碎、似是而非;所谓“谦和、羞涩”,其实是没有深刻,没有渊博,没有文学,甚至连自己的作品都弄不清、记不得,像个已经九十岁的人。

网上有《韩寒精彩语录100条》,里面的确不乏机智、才气,可是怎麽一到“真人”,这些“素质”就都不见了呢?完全是一瓶跑了全部气儿的啤酒!

韩寒在最近宣布要出版《三重门》的博客中居然很自然地说,他的偶像是张国荣。 古今中外,我从未听说过哪个作家,别说一国之最红的作家,他的偶像会是流行歌手。同时在访谈节目中,他还能很有兴致地谈起其他港台歌手,整个儿一个浅薄的时尚小青年儿而已,哪有一点小说家、政论家的影儿呢?

五、韩寒博客是他本人写的吗?

在电视访谈中,韩寒还明显回避他是怎麽“写博客”这个关键的问题。“杯中窥人”和“三重门”都是老皇历了,当今的韩寒是以上亿点击率的博客针砭时弊爆出大名的。可是偏偏对他是怎麽写博客的这个问题,韩寒从来都三缄其口,有时刻意躲避这个话题,这也是反常的。

在“陈辰青梅煮酒”节目中,当被问到,“那你写博客都在什麽时候写,都是在深更半夜写吗?”韩寒回答∶“其实倒是挺少的,也不耗费什麽时间。”这明显不像是一个写过很多有影响力的博客的人的感受。韩寒那些博客,真的“不耗费什麽时间”吗?

而且更怪的是,韩寒马上转话题,明显回避谈“写博客”。他非常生硬地把题目转到跟这个毫不相关的他有一天在路上捡到一只猫,怎样送医院,做X光,尾巴剪掉手术等非常详细、甚至琐碎的事情。好像一个小学智商的善心孩子,而根本不是一个小说家,更妄谈当红政论博客作家。我相信这一点任何看这个节目的人都能感受得到。那麽韩寒为什麽要避开他“怎样写的博客”这个话题呢?

在接受杨澜专访时,韩寒说∶“我觉得人很多时候,很多看似很英明的决定其实都是被迫做出来的,并不是他主动那麽做的。”这是不是韩寒在表达自己的难言之苦呢?

在接受何东专访时,韩寒更无意之间透露底牌,他其实没有写那些博客。因何东问他“每天在博客花多少时间写作”时,韩寒的回答是“十几、二十分钟吧。”但他同时说,这十几、二十分钟中,他主要是看看新闻,娱乐新闻,八卦,或是汽车论坛什麽的。大家算一下,去掉这些,韩寒真有时间写博客吗?

韩寒还清楚地跟何东说,他不在word上打东西,也就是不在上网前写好,而是上了博客後直接在网络页面上打。我不相信任何一个严肃的写作者是这麽写东西的。

而且还有一个更令人吃惊的细节∶何东说韩寒的博客标点符号不正确,例如顿号和省略号都不标准。韩寒回答,他不懂怎麽打这些符号。然後电视上出现这样的场面,何东指著他手边的笔记本电脑,告诉韩寒怎样按右上边的顿号键,韩寒还疑惑说,那个键上不是这个符号呵。

天哪,一个出版过七部长篇小说,十部政论文集、发表那麽多博客文章的中国当红作家和政论家,竟然不知道在电脑上怎麽打标点符号?他真的是在“长期写作”吗?

在“人造韩寒”说出来之後,人们有了新的视角,一位网友在“怎麽好像真的有两个韩寒”中说∶

“我看了韩寒31日‘陈堂供证’这篇东西,怎麽感觉好难过。写这份东西的人和我印象中的韩寒怎麽好像根本不是同一个人?!这篇东西文字真的很差(我第一次看曹长青说韩寒文字很差还有点不以为然呢),心力很浅乏,辩驳能力很一般,语言也不免有些低俗,根本就没有原来的犀利,机智,老到和幽默。我是有好久没有看韩寒的东西了。但是感觉这篇文字的作者和我现在接触著的无数普通二三十岁的年轻人没有什麽区别呀,甚至有些年轻人的文字和思维能力远超过现在面前这个‘韩寒’了呢。这到底是怎麽回事?!”

在网上可以看到的唯一的一场韩寒的演讲,是在厦门大学,拿稿子念。他很敏感地给自己打圆场说,他是怕不拿稿纸会“满嘴跑火车”。事实上,韩寒除了谈车、谈玩、谈女人,几乎什麽都不说,从来都没满嘴跑火车。视频节目中的韩寒,很帅,很斯文,很诚恳的样子,偶然也有些小机智幽默。如果从只是做了13年的演员,演别人写好的脚本的角度来看,韩寒有他成gong的地方;能迷倒很多人,有他的理由。

但是,如果仅仅因为被一个演员迷住,而对一个前所未有的跨越三界(教育界—作文考试作弊,文学界—小说代笔,思想界—博客代笔)的弥天大谎容忍的话,那中国人就只配做谎言的奴隶。这个谎,远比什麽三鹿牛奶之类可怕!

2012年2月6日於美国
作者: 海幻    时间: 2012-2-10 08:26

就从来没有喜欢过韩寒,从他出《三重门》开始,就觉得这个人假。还不如郭敬明。
作者: buttery    时间: 2012-2-10 09:10

本来以为有10%带水份
没想有90%带水份
可是我在博客上看过他写的一些散文写得风格如一
很好的
只是后来写得越来越少了
为什么越来越少
我觉得是他要生活
不可能和社会主流不和谐
作者: emily810614    时间: 2012-2-10 09:36

怎麼感覺好像看到一個從未來穿到現代的人瓢切別人小說發家致富的穿越故事..........
作者: 秋意浓    时间: 2012-2-10 10:01

回复 6# emily810614

同意楼上。。。。。
作者: 成碧    时间: 2012-2-10 10:17

可是我觉得这个驳论也不是很有依据,比如说这一段“何东说韩寒的博客标点符号不正确,例如顿号和省略号都不标准。韩寒回答,他不懂怎麽打这些符号。然後电视上出现这样的场面,何东指著他手边的笔记本电脑,告诉韩寒怎样按右上边的顿号键,韩寒还疑惑说,那个键上不是这个符号呵。

天哪,一个出版过七部长篇小说,十部政论文集、发表那麽多博客文章的中国当红作家和政论家,竟然不知道在电脑上怎麽打标点符号?他真的是在“长期写作”吗?”
我之前看新闻,韩寒很多文章都是写手稿的,如果他不太习惯用电脑也未必不可能,这样他的博客作品符号打错就好解释了。因为我身边确实有这样的人,不太喜欢用电脑,所以我觉得这很合理。
作者: 古力    时间: 2012-2-10 12:41

这个质疑本身就是站不住脚的。——因为对方不能证明自己的真,所以判定对方假。这根本是预设了韩寒造假。
而且,这文说了这么多,有个最关键的问题——没有决定性证据。
就好像侦探破案,要确定犯罪嫌疑人,一定要有能证明其犯罪的百分百可能性的证据一样。这文想证明韩寒造假,也得拿出百分百可能性的证据。最直接的比如韩寒作品中用到过的某个字他自己根本不会写不会读不会用之类。
但是这文最多的证据都是在说韩寒如何如何对自己的作品避而不谈——说真的,我觉得那些问题韩寒能谈出来才奇怪。
什么为什么取这个名字,概括一下你的小说……这就跟语文考卷的阅读题一样嘛,以前不是有笑话说某个阅读题文章的作者自己去做那个文段阅读题,结果得分很低吗?
常看网文的应该能体会,好的作者不见得会写文案(概括自己的小说),也不见得有什么高深的文学理论。大部分时候,之所以那么写只是“感觉”那么写比较带感而已。取文名也是。
更不用说韩寒本身的性格就不是那种,你问什么,他老老实实给个教科书答案的乖乖牌。

文学方面的提问也是,如果有谁私下有阅读爱好的(名著向传统文学向),尤其是喜欢囫囵吞枣不求甚解的,应该能体会——你觉得自己读了不少了,自己也似乎有所长进,但是真的翻出那千百本书的某一本,问你这谁写的啊,主要内容啊,作品特点啊……还真不见得能答上来。为何?当初看的时候当然是因为喜欢才看,当然也只注意自己喜欢的有兴趣的部分,没兴趣的自然就跳过,而且也不是为了将来回答问题才看,自然也不会刻意去记,自然看的书多了前面的就忘了……以我自己为例,小说最爱之一 傲慢与偏见,当初英文水平还不行的时候,找了四个译本对照看,就为了寻求作者遣词造句中的微妙之趣,但是,在我看了也不知十遍还是二十遍之后,依然记不住作者名字,不知道这篇小说有几章……因为我压根就不去看作者名那一块。后来还是因为跟人聊天,说不出作者名被质疑了,无奈之下,事后回头翻书强行记住作者名叫 简·奥斯汀。
顺说,我现在也只记得当初找了四个不同的译本来看,但是要我说那几个译本名称,我也不记得。

最可笑的几个质疑,包括韩寒怎么可以读那么多书同时还上学(亲你没看见他不务正业看闲书成绩一塌糊涂嘛),包括韩寒怎么不会在电脑上打标点(亲照你这么说不会用电脑的都肯定不会写文了?),包括韩寒怎么可以会写文同时还会赛车!!!(亲辛弃疾一脸血看着你王阳明一脸血看着你达芬奇一脸血看着你世上所有拥有两方面以上才华的淫民群众一脸血看着你!)

事实上,曹长青到目前为止什么都没有证明。如果他这样就能证明韩寒造假,那世上又有哪个作家敢拍着胸脯说虽然我没有录像存证但是我确实是自己写的不怕质疑?
作者: tanja    时间: 2012-2-11 01:19

我觉得质疑观点还是麦田写的更充分一些。韩寒的杯中窥人和求医那两篇的文笔确实太过老辣犀利了。以至于往后看他的文字都没有初见那么惊艳。看过他访谈的都应该知道。他的语言和文字形象确实差太多了。
作者: nancyxlx99    时间: 2012-2-11 01:24

我前几天看见一个文坛领袖级人物说,成名的作家找写手是明规则,行规都是这样的。

我完全不懂。
作者: vasro2009    时间: 2012-2-11 05:15

这篇文很中肯:
《我们与“韩寒”们到底在争论什么? 》  张放

我们到底在与“韩寒”们争论什么?其实,说穿了,就是在争论对一个最基本的事情 ——对“常识”的认识。

什么叫“常识”?百度百科如是说:常识就是“普通的知识;众所周知的知识,一般的知识。一是指与生俱来、毋须特别学习的判断能力,或是众人皆知、无须解释或加以论证的知识;另一意思是指对一个理性的人来说是合理的知识,即‘日常知识’。”

假如很多人不太认可百度的话,那么,我们再来读一下英语版维基网站引用美国韦氏词典和剑桥英语词典对“常识”下的定义(有点佶屈聱牙,但温习一下没有坏处):

美国韦氏词典如此说:“常识”就是“sound and prudent judgment based on a simple perception of the situation or facts.”(基于对情形或诸多事实的简单观察所得出的有力而明智的判断。)因此,它equates to the knowledge and experience which most people already have…(这种常识等同于多数人已经拥有的知识与经验。)

剑桥词典则更深入一步地说:所谓“常识”,就是“the basic level of practical knowledge and judgment that we all need to help us live in a reasonable and safe way.”即,人们以理性和安全方式生活所必需的基本水平上的实用知识与判断。

而1999年17岁时辍学,七门功课都亮红灯的高一学生,突然抛出《杯中窥人》、《书店》及21万字的长篇小说《三重门》,就是严重背离了上述的基本“常识”。当然,这些作品在一些未成年人眼中,比如后来成为主要粉丝的人眼中,则是能被接受的。但这点不应该影响到作为思维与逻辑方面都十分成熟与稳定的成年人,对1999年才17岁,也就是15岁构思16岁下笔的作者不怎么修改就一气呵成地写就的作品,写出系列文本分析式的文章加以质疑。尤其当发现此作者是个高一辍学生,七门功课都不及格,而作品里反射出来的知识结构太过庞大时,发出质疑声,则更显得是符合常识的。因为至少这种质疑是基于“对情形或诸多事实的简单观察所得出的有力而明智的判断。而且,这种判断等同于多数人已经拥有的知识与经验(…equates to the knowledge and experience which most people already have… .)。

但显然,这种质疑遭到了对方的全力反扑。但幸运的是,全社会有多数人具有基本常识,这个社会并没有病入膏肓。所以,当我们那些文本分析式的质疑文章,开始在全社会发酵后,一次推倒人造偶像的过程也就此展开。

其实,最让人感到滑稽也深刻理解的是,这位16岁写出知识含量巨大的《三重门》天才作家的频频出手应对。只是这种应对过程:他的一次次反一般“常识”的、反一般中国现代历史“常识”的、反一般社会“常识”的应对,一次再一次地印证了我们当初的判断:《三重门》的作者绝对不是此人。读到此的人们,应该脑海中出现的镜头是这样的:此人在土豆网接受采访时,信誓旦旦,言之凿凿地将一个文革中叱咤风云的四人帮要员之一姚文元,穿越到延安整风运动时期里去;之后写出“对自己犯下的错误和反思”等病句;“15000多天乘365天=30岁”,以及把美国驻华大使馆,给直接搬迁到四川成都,使成都的那个领事馆升级为大使馆;等等。

这一番眼花缭乱的粉墨登场演出之后,人们依赖的“常识”,开始在全社会进一步发酵。很多人最开始并不知道此天才居然能15岁半就开始酝酿构想、16岁开始写,并一气呵成地不用基本上修改地写就并出版了包括中国国学知识、中国美学知识、西方文学知识、中国文革时期产生的朦胧诗知识等庞杂知识面的《三重门》。但人们感到惊诧的是,此“天才”竟然十几年后,仍然不知道姚文元是何许人,会随手写下太多病句,会将美国大使馆搬迁到四川成都。这显然是在客观地公然挑战人们对一个作家形成的基本“常识”认识。

更滑稽的是,此人不仅仅对中国现代史基本一无所知,还对日本的广岛充满了某种爱恋的情怀。他可能不知道的是,他念念不忘的,竟然是日本人心中的无限的痛。

从他愤怒的眼神中,不难看出,他完全可以不用知道姚文元到底是谁,干过什么,更不会理会姚文元在他的家乡附近的大城市里都干过什么。但假如不知道“广岛”与歌手莫文蔚有关,与“恋情”有关,则是罪该万死之事了。

这样本末倒置,只将“广岛”与恋情相关联,而不知姚文元何许人也,只知道莫文蔚,而不知道大使馆与领事馆的区别,只知道张洪量,而不知道“反思”是不能用“犯下的”动词搭配的,就不难令人得出结论,你恐怕也不知道日本还有个长崎,更不知道日本人在谈及广岛与长崎时,到底想到的是莫文蔚,还是其他别的。至于日本人内心的创伤到底有多重,则更不是只能写出“犯下的反思”的句子的你,所不能理解的了。而美国人的“小汤姆”,看来也真没有你威武。

那么,我只好先把你这个无知小儿放在一边,再谈谈打造你这个“天才”的队伍里的“知识份子”。他们中的有人,此时仍在胡说八道。这一点,我可以理解。比如,其中一位本来很令我敬重人士,最近不顾历史事实,混淆是非地发微博说,给“天才”破例补考也只是一例的事情。我表示万分理解。但我不解的是,你凭什么公然暗示说,当年钱钟书与吴晗被清华大学也破格录取的?这有可比性吗?

的确,你与韩粉们不同。韩粉打死也整不出这种听上去有着十足的文史知识底蕴力道的话来的。那些粉丝只会从下三路开骂,再返回到身体中部,然后再下去,循环往复,不知疲倦地围绕着人的生殖系统发出一声又一声的野狗似的狂吠。但你不同。你身为知识分子,应该深知钱钟书与吴晗曾被清华大学破格录取的真正原因。你不应该只提他们被破格录取,不及其他。

钱钟书到底是如何被清华大学破格录取的,你不会不知道的。他的数学的确考的不好,但他的英文考了个满分,国文也考到了相当的水准地步。判卷老师不知如何定夺,于是将卷纸呈递给校长,校长爱才心切,于是拍板。吴晗也属类似。他的数学考的很糟糕,但他的文史卷纸是当时考生中最优秀的。还有,他们都不是补考生,他们的考试过程是公允公正的。两个例子里的关键点,都被你有意地忽略掉了。

不过,我不想指责你,毕竟那位“天才”是从你的杂志里走出来的么。但我想提醒你的是,你不应该,也不能将那本杂志与清华大学相提并论,这种并列,我以为,会让清华大学师生们感到反感。因为,凭常识而论,所有清华大学的师生,没有一个人不知道姚文元是谁,更没有一个人会把美国驻成都领事馆变为大使馆的。那所大学培养的目标,凭常识,我以为肯定不会把“天才”作为锁定目的的,尤其不会把天才最后培养成只会赛车,却连中国现代史的基本知识都没有的“天才”。

此外,看到很多公知母知们,在面对这种文史知识可怜到令人心酸地步的“天才”时的力挺态度,不禁对这个所谓的知识阶层,产生一阵阵心寒感。全然不顾“常识”的引导,更不管“常识”的基本定义,为了反对而反对,为了支持而支持。唉!

南方某娱乐周刊又刚刚发了微博,高调宣称下期专访此“天才”。但遗憾的是,专访内容仅仅局限于娱乐内容,至于此“天才”之前采访时表现出来的中国历史知识的混乱思路和张冠李戴,及之后博文中大使馆变成领事馆等常识性错误,又被公知掌控的此娱乐周刊有选择性地忽视掉了。

但是,全社会的“常识”并不会因为这次的推倒人造偶像过程,而发生改变。它仍然如冷酷的现实,时刻扮演着辨识真假的锐利武器,一如此文开始引用的那句:It is“the basic level of practical knowledge and judgment that we all need to help us live in a reasonable and safe way.”它是人们以理性和安全方式生活所必需的基本水平上的实用知识与判断。

有人说,这个社会病了。我说,不,这个社会只要承认常识的存在,就没有病。只是部分公知母知们暂时病了。他们是有选择地病了。当有些事情,比如重庆事件,与他们解脱开某种神秘关系之后,他们就会立马病愈。他们会再次使用起常识,头头是道地判断并分析看上去很滑稽的事情。当然,韩粉这时就成了睁眼瞎了。因为他们仍然是韩粉。他们仍然在非常识领域里不知为何地狂吠。
作者: qyangroo    时间: 2012-2-11 14:28

从来不看韩寒,不欣赏这样投机取巧的路线,宣传这样一个偶像会毁了一大批青少年。

我自己的孩子,宁愿走平常人路线,一级级一步步,所以从来不让孩子看这些选秀和偶像神马的。




欢迎光临 华人论坛 (http://169.62.244.154/forum/) Powered by Discuz! 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