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ard logo

标题: “干劲”之谜 [打印本页]

作者: yeyeshengge    时间: 2011-5-29 19:47     标题: “干劲”之谜

根据常识,我们每个人都会对经济刺激作出理性反应。传统的“胡萝卜加大棒”的管理方法,强调的就是通过经济收益鼓励某种行为,通过经济惩罚制止另外的行为。可是,美国畅销书作者丹尼尔品克(Daniel Pink)对此却作出强烈批驳。

在新作《干劲:关于动力的令人吃惊的事实》(Drive:The Surprising Truth about What Motivates us)中,他引用心理学、社会学、行为科学等各种试验和数据,证明在二十一世纪,人们对于工作的期待更为复杂多样;他们的干劲之源既不是新石器时代人类生存所需的食欲性欲(作者称为“干劲1.0”),或者上个世纪的工资收入和经济效益(“干劲2.0”),而在于另有玄机的“干劲3.0操作系统”。品克提到,在多次试验中,心理学家惊奇地发现,物质奖励不但不能提高干劲,有时还会让人的工作效率降低。他们由此得出结论,激励人们努力工作的不是金钱、名誉等外在刺激,而是内在动因。在本书中,品克致力于揭示的就是这些威力超过外在诱惑,效果更为长久的内因究竟何在。

平克举例说,伴随软件操作系统Window 95 的推出,微软公司于1995年耗费巨资雇佣各种专家、经理编写百科全书“MSN Encarta”,不料却在2009年宣布废除使用。为什么?因为另一个完全由义务工作者通过业余时间设计、完成的网上百科大全已经成为世界上最普及、使用人员最多的不二选择,这就是如今大家耳熟能详、朝朝相伴的“维基百科”(Wikipedia)。

品克分析,二十一世纪的工作,多数都象上面提到的网络科技那样需要创意、自由才能做好,而传统的奖惩措施因为强调经济因素,却反而降低打工族的自觉性,压抑创造力,甚至导致急功近利的不道德行为、对于收益的“上瘾”和短视的思维方式。那么“胡萝卜加大棒”完全没用吗?也不是,不过这种管理风格只适合于短期、单调、对于创造力没有任何要求的工作任务。

当工资收入能满足基本温饱之后,打工族追求的就不只是经济效益了。作者概括出一种“内向工作行为”(I type)来解释 二十一世纪的“干劲之谜”。他认为, 如今工作动力的关键在于三条:独立自主(autonomy)、技术精通(mastery)、和更高的目标(purpose)。也就是说,我们关注的是自己对于工作的内容、时间、合作者和技术要求能有多少决定权;这个工作是否能让我们通过对自己不断的挑战和训练掌握一门高深的“手艺”;以及我们的工作是否在帮助公司和个人获利之外,还能对于社会、人类作出贡献。

听起来有点大而无当?不然。作者全书的设计其实非常偏重实用性。在本书的第三部分他特地提供了一个“工具箱”,推荐必读书目,总结每章要点,甚至从管理人员、教育行家和个人的角度讨论如何在实践中运用这些“驱动”的技巧。

更重要的是,随着社会的富裕,人们对工作带来的满足感确实要求更高。正如品克所说,这种内在动因是“灵魂的氧气”。对于“精通”的追求就象一条抛物线,无限接近却永远不能到达我们的目标。正因为如此,我们才会孜孜克克,勤勤恳恳,无视挫折和困苦地每天努力工作吧。
作者: yayamy    时间: 2011-6-7 22:09

管理學無所不在啊。。。。。。。
作者: junikiri    时间: 2011-10-7 10:02

老是觉得这些心理试验怪怪的,得出的结论怎么想怎么别扭




欢迎光临 华人论坛 (http://169.62.244.154/forum/) Powered by Discuz! 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