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ard logo

标题: 灾难心理学 [打印本页]

作者: yeyeshengge    时间: 2011-5-23 20:12     标题: 灾难心理学

阿曼达立浦雷(Amanda Ripley)是美国《时代》杂志的资深获奖作者,她的专长是“灾难报道”。美国的历次大灾,比方说1993年世贸中心遭到恐怖袭击,2001年九一一事件,2005年路易斯安娜州的飓风珂翠娜袭击,她都曾经描述过。在《难以想象:谁能从灾难中幸存和为什么》(The Unthinkable: Who Survives when Disaster Strikes—and Why)中,她致力于回答的就是这些关键问题:为什么有的人能够幸免于难?他们有何异于常人之处?我们怎么才能应付灾难?

在立浦雷的笔下,灾难指的不但是传统意义上引起大规模生命和财产损失的地震飓风等,还包括交通事故、枪击等日常祸患,因为作者认为人们在两者中的表现是一致的。通过对于幸存者、心理学家、行为学家、甚至美国特种兵的采访,她得出的结论是:大难临头时,我们一般经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否认” ,不相信自己正在经历灾难;接着是考虑何去何从;最后才是决策。

作者发现,面对灾难,人们起初磨磨蹭蹭 ,因为人脑习惯用过去的经验来判断问题。灾难是全新体验,所以很多人都觉得它不会发生在自己身上,这就是所谓的“常规偏见”。在珂翠娜中丧生的大多数人,不是穷人,而是老年人,因为他们的生活按部就班,不愿改变。另外,人们总认为灾难只会发生在别人身上,对自己的安全过分自信。而且,大家总是低估洪水雷电自然灾害的危险。在第一阶段,人们还会莫名其妙地收集杂物和到处打听消息,进一步延缓了行动。

当终于认识到灾难来临时,人们进入第二阶段。这个阶段人们体内发生一系列化学反应:血压升高,心跳加速,紧张激素急剧上升:所以有人会感到嘴里有金属味。人的运动技能也许大大提高,视力突然变好。可是,也有人经历某种感觉的暂时丧失和扭曲:看不见,听不见,或者感觉一切都进入慢动作状态,再或者感到自己抽离了环境,好像悬浮在世界上空。

在最后的决策阶段,有些人惊慌失措,有的人呆滞瘫痪 ,可是也有人成为自救和救人的英雄。作者说,有时什么都不做不一定是坏事,比如在弗基尼娅理工大学的枪击中,那些躲在课桌地下一动不动者反而幸免于难。而英雄多半是那些年轻、未婚、没有孩子的男性,因为从进化根源来说,他们的英雄行为有助于获得配偶,保证后代的繁衍。

那么我们这些普通人应该如何面对灾难呢?立浦雷觉得,有关部门首先应该做好教育民众的工作,给大家解释各种措施和步骤的原因。“最佳警告就象最佳广告,应该前后一致,通俗易懂,确切具体,有的放矢,而且反复重播。”同时,政府应该多指导公众进行抗灾演习。

可是,平时我们自己也要做好准备。首先是学会分析“灾难预告”,对于那些没有确定时间的道听途说或者数据过分规整的报道要存疑。

其次,人的体能和性别与能否幸存有关。运动心理学家早就论证,人的心跳在每分钟115-145下时,运动技能达到巅峰,过了145这个临界点,各种运动技能和感官能力都会下降。过重的人行动不便,容易发生心血管问题,所以比较容易在灾难中丧生。男性较容易在火灾、飓风、雷电中丧生,因为他们喜欢冒险,而爱穿高跟鞋的女性碰到灾难也容易受伤。

另外,经济条件好的人自然危险较少,因为他们房屋财产等都较优质抗灾。可是,有些人比旁人更有韧劲(resilience),所以能够幸存。那么所谓韧劲是怎么形成的呢?作者指出,坚韧者一般都认为自己能够左右环境,能在生活中确认目标,而且坚信自己可以从成功或者挫折中学到宝贵的教训。说到底,那些平时超级自信,甚至傲慢的人最有百折不挠的韧性。通过对特种兵的调查,她发现,这些坚韧者体内分泌的激素都和常人不一样,在压力下他们的紧张激素较少,促进思考的激素则分泌较多。作者说,平时培养自信,学会瑜伽或者产妇要练习的腹式深呼吸,加强对头脑智力的训练,都有助于改善我们面对灾难的反应。

有的灾难防不胜防。可是作者安慰说,对于灾难的反应和种族民族无关,无论是矜持冷静的英国人还是热烈奔放的巴西人都表现良好。而且,大多数人反而比平日更善良,更无私,因为人们进化的根基在于群体的团结。但愿如此。
作者: chilimomo    时间: 2011-5-24 10:31

命由天定,担心将来不如享受现在。




欢迎光临 华人论坛 (http://169.62.244.154/forum/) Powered by Discuz! 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