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帖

诗词分享

《洛神赋》原文如下:

黄初三年,余朝京师,还济洛川。古人有言:斯水之神,名曰宓妃。感宋玉对楚王神女之事,遂作斯赋。其辞曰:

余从京域,言归东藩,背伊阙,越轘辕,经通谷,陵景山。日既西倾,车殆马烦。尔乃税驾乎蘅皋,秣驷乎芝田,容与乎阳林,流眄乎洛川。于是精移神骇,忽焉思散。俯则未察,仰以殊观。睹一丽人,于岩之畔。乃援御者而告之曰:“尔有觌于彼者乎?彼何人斯,若此之艳也!”御者对曰:“臣闻河洛之神,名曰宓妃。然则君王之所见也,无乃是乎!其状若何?臣愿闻之。”

余告之曰:其形也,翩若惊鸿,婉若游龙。荣曜秋菊,华茂春松。髣髴兮若轻云之蔽月,飘飖兮若流风之回雪。远而望之,皎若太阳升朝霞;迫而察之,灼若芙蕖出渌波。穠纤得衷,修短合度。肩若削成,腰如约素。延颈秀项,皓质呈露。芳泽无加,铅华弗御。云髻峨峨,修眉联娟。丹唇外朗,皓齿内鲜。明眸善睐,靥辅承权。瓌姿艳逸,仪静体闲。柔情绰态,媚于语言。奇服旷世,骨像应图。披罗衣之璀粲兮,珥瑶碧之华琚。戴金翠之首饰,缀明珠以耀躯。践远游之文履,曳雾绡之轻裾。微幽兰之芳蔼兮,步踟蹰于山隅。于是忽焉纵体,以遨以嬉。左倚采旄,右荫桂旗。攘皓腕于神浒兮,采湍濑之玄芝。

余情悦其淑美兮,心振荡而不怡。无良媒以接欢兮,托微波而通辞。愿诚素之先达兮,解玉佩以要之。嗟佳人之信修兮,羌习礼而明诗。抗琼珶以和予兮,指潜渊而为期。执眷眷之款实兮,惧斯灵之我欺。感交甫之弃言兮,怅犹豫而狐疑。收和颜而静志兮,申礼防以自持。

于是洛灵感焉,徙倚彷徨。神光离合,乍阴乍阳。竦轻躯以鹤立,若将飞而未翔。践椒涂之郁烈,步蘅薄而流芳。超长吟以永慕兮,声哀厉而弥长。尔乃众灵杂沓,命俦啸侣。或戏清流,或翔神渚,或采明珠,或拾翠羽。从南湘之二妃,携汉滨之游女。叹匏瓜之无匹兮,咏牵牛之独处。扬轻袿之猗靡兮,翳修袖以延伫。体迅飞凫,飘忽若神。凌波微步,罗袜生尘。动无常则,若危若安;进止难期,若往若还。转眄流精,光润玉颜。含辞未吐,气若幽兰。华容婀娜,令我忘餐。

于是屏翳收风,川后静波。冯夷鸣鼓,女娲清歌。腾文鱼以警乘,鸣玉銮以偕逝。六龙俨其齐首,载云车之容裔。鲸鲵踊而夹毂,水禽翔而为卫。于是越北沚,过南冈,纡素领,回清扬。动朱唇以徐言,陈交接之大纲。恨人神之道殊兮,怨盛年之莫当。抗罗袂以掩涕兮,泪流襟之浪浪。悼良会之永绝兮,哀一逝而异乡。无微情以效爱兮,献江南之明珰。虽潜处于太阴,长寄心于君王。忽不悟其所舍,怅神宵而蔽光。

于是背下陵高,足往神留。遗情想像,顾望怀愁。冀灵体之复形,御轻舟而上溯。浮长川而忘反,思绵绵而增慕。夜耿耿而不寐,沾繁霜而至曙。命仆夫而就驾,吾将归乎东路。揽騑辔以抗策,怅盘桓而不能去。
《洛神赋》作为中国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对后世的文学、艺术乃至审美观念都产生了深远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确立了古典文学中“人神之恋”的叙事范式

《洛神赋》将神话想象与人间情感结合,塑造了“相遇—相恋—相离”的人神之恋框架,其核心的“爱而不得”的遗憾与怅惘,成为后世文学反复借鉴的母题。从唐代传奇《柳毅传》的龙女与凡人相恋,到明清小说中仙凡情缘的描写,都可见其叙事逻辑的影子。这种“美好而短暂”的情感模式,也为中国文学增添了含蓄、朦胧的悲剧美感。

2. 开创了女性之美描写的典范

赋中对洛神容貌、姿态的刻画(如“翩若惊鸿,婉若游龙”“明眸善睐,靥辅承权”),以动态比喻、神韵捕捉取代了简单的外貌罗列,成为后世描写女性美的“教科书”。

- 唐诗中“态浓意远淑且真,肌理细腻骨肉匀”(杜甫)、宋词中“巧笑倩兮,美目盼兮”(苏轼化用),都可见其影响;
- 甚至戏曲、小说中对女性的描摹,也常以《洛神赋》的意象为参照,形成了中国古典美学中“含蓄灵动”的女性审美传统。

3. 推动了辞赋与抒情文学的发展

汉代大赋多铺陈帝王功业,风格堆砌宏阔;而《洛神赋》以个人情感为核心,将叙事、写景、抒情融为一体,语言华丽却不失灵动,开创了“抒情小赋”的先河。

- 其“情景交融”的笔法,影响了后世辞赋创作(如江淹《别赋》、庾信《哀江南赋》);
- 对个人细腻情感的挖掘,也为唐诗宋词的抒情传统提供了借鉴,让文学从“体物”转向更深入的“缘情”。

4. 成为艺术创作的永恒母题

《洛神赋》的意境和形象超越了文学领域,成为绘画、书法、戏曲等艺术形式的灵感来源:

- 东晋顾恺之根据赋作创作《洛神赋图》,以长卷形式再现人神相遇的场景,成为中国绘画史上的经典;
- 书法史上,赵孟頫等名家多次书写《洛神赋》全文,其文字与书法的结合广为流传;
- 戏曲中也有不少改编自《洛神赋》的剧目,让“洛神”的形象通过视觉与听觉艺术进一步深入人心。

5. 赋予“洛神”文化符号的象征意义

洛神作为“美与遗憾”的化身,逐渐成为中国文化中一个独特的符号:她代表着人们对极致美好事物的向往,也暗含着“理想难以触及”的哲思。这种象征意义渗透到文化的方方面面,从文人的诗词咏叹到日常的审美表达,让《洛神赋》的影响超越了文本本身,成为中国人精神世界的一部分。

可以说,《洛神赋》以其对美、情、遗憾的深刻诠释,不仅奠定了自身在文学史上的地位,更塑造了中国古典美学与叙事传统的重要维度。
《春江花月夜》被公认为“最美的诗歌之一”,核心在于它将自然之美、哲理之思与人情之真完美融合,在意境、内容、艺术手法上达到了古典诗歌的巅峰,具体原因如下:

1. 意境的极致营造:天地大美与空灵澄澈

诗中以“春、江、花、月、夜”五大意象为核心,构建了一幅浩瀚而纯净的宇宙图景:

-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开篇便勾勒出江潮与明月共生的壮阔,月光洒遍江水、沙滩、花林,整个世界被月色浸透,形成“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的朦胧空灵之境。
- 这种美不仅是视觉上的绚烂,更带着宇宙级的宁静与深邃,仿佛让人置身于无纤尘的澄澈天地间,感受自然最本真的诗意。

2. 内容的深度融合:写景、抒情与哲思的统一

它突破了传统诗歌单一的主题局限,将多重维度熔于一炉:

- 写景:以月为线索,从月出写到月落(“皎皎空中孤月轮”到“落月摇情满江树”),细腻描摹了月光下江、花、夜的千变万化,画面随时间流动,如电影般灵动。
- 抒情:嵌入游子思妇的离愁(“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将个人的悲欢置于浩渺天地间,离愁因月光的普照而变得普遍、动人,而非狭隘的感伤。
- 哲思:抛出“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的永恒追问,在时空的无限与人生的有限之间,既流露对生命短暂的怅惘,又暗含“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的释然,赋予诗歌超越时代的深度。

3. 艺术手法的炉火纯青

- 语言之美:诗句清丽流畅,对仗精工却不生硬(如“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音韵和谐,读来朗朗上口,兼具乐府诗的自然与格律诗的典雅。
- 结构之妙:以“月”为脉络串联全篇,从全景到细节,从写景到抒情再到哲思,过渡自然,层层递进,如流水般一气呵成,堪称“孤篇盖全唐”的结构典范。

4. 情感的永恒共鸣

诗中蕴含的对自然的敬畏、对人生的感慨、对离别的怅惘,是人类共通的情感体验。无论时代如何变迁,人们总能在“愿逐月华流照君”的深情中,感受到跨越时空的温柔;在江月永恒与人生易逝的对照中,触摸到生命最本质的诗意。

正因如此,闻一多称其为“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它不仅是一首诗,更是一幅流动的画、一曲无声的歌,是中国人心中对“美”的终极想象之一。
“最美的诗歌”是一个主观概念,不同人对美的定义和感受各异。以下是一些被广泛认为很美的诗歌:

- 《关雎》:出自《诗经》,“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用唯美的意象和真挚的感情,描绘了小伙子对姑娘纯真羞涩的爱情,如含苞待放的花朵,展现出爱情之美。
- 《西洲曲》:“南风知我意,吹梦到西洲”,全诗书写了一个多情女子对情郎的思念,感情细腻,“单衫杏子红,双鬓鸦雏色”等句将女子的美与深情展现得淋漓尽致,曼丽宛曲,清辞俊语,令人“情灵摇荡”。
- 《锦瑟》:李商隐之作,“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诗中运用庄生梦蝶、杜鹃啼血等多个典故,营造出华丽、朦胧的意境,情真意长,感人至深,有一种含蓄深沉之美。
- 《山居秋暝》:王维的这首诗描绘了“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的清幽画面,清秋薄暮,雨后初晴,皓月当空,山泉清冽,体现出自然的幽清明净之美,达到了“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境界。
- 《江南》:汉乐府中的这首诗,以“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展现了江南质朴清新的画面,鱼戏莲叶间,意境开朗,寓情于景,呈现出一派生意盎然的景象。
- 《江雪》:柳宗元用“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描绘了一幅幽静寒冷的画面,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尽显天地之纯洁寂静,在绝美的画面中蕴含着极致的孤独。
-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辛弃疾笔下的“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从视觉、听觉和嗅觉三方面抒写夏夜山村风光,明月清风,稻花飘香,情景交融,恬静自然,宛如一幅优美的田园画卷。
- 《青玉案·元夕》:“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在灯火璀璨的热闹场景中,突然发现心上人在灯火稀疏处,那种怦然心动的感觉,描绘出了人间美好的相遇,充满浪漫之美。
- 《浣溪沙·一曲新词酒一杯》:晏殊的“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是天然对偶的佳句,将时间流逝的无奈写得美而让人留恋,在清丽的感伤中蕴含着哲思。
- 《天净沙·秋思》:马致远以“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等九个意象,组合成一幅秋郊夕照图,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抒发了游子的凄苦愁楚之情,意境萧瑟凄美。
关于时间的诗词,常见的分类主要围绕对时间的不同情感态度和表达主题,大致可分为以下几类:

- 感叹时光飞逝、岁月无情
这类诗词着重描绘时间的快速流逝,以及由此带来的物是人非之感。
例如:
- 蒋捷“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以自然景物的变化暗示时光匆匆。
- 晏殊“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借花落、燕归感叹时光不可逆。
- 感慨人生短暂、生命易逝
聚焦于人生在时间长河中的渺小与短暂,常带有对生命有限性的怅惘。
例如:
- 庄子“人生天地之间,若白驹之过隙,忽然而已”,以“白驹过隙”比喻人生短暂。
- 李白“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用头发的快速变化写生命流逝之快。
- 劝诫珍惜光阴、把握当下
强调时间的宝贵,呼吁人们珍惜时光,努力奋进。
例如:
- 杜秋娘“劝君莫惜金缕衣,劝君惜取少年时”,直接劝诫珍惜少年时光。
- 朱熹“少年易老学难成,一寸光阴不可轻”,提醒人们重视光阴对学业的重要性。
- 借时间抒发怀旧与思念
以时间为线索,串联起对过往人事的怀念,因时光流逝而加深思念之情。
例如:
- 崔护“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通过今昔对比,因时光流逝不见故人而感怀。
- 李煜“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借不变的景物与逝去的时光,抒发对故国的怀念。
- 反思时间与人生价值
结合人生经历,思考时间与理想、成就的关系,常带有对人生价值的追问。
例如:
- 岳飞“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将时间与人生抱负结合,劝诫莫虚度光阴。
- 陶渊明“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以时间不等人的紧迫感,强调及时努力的重要性。
表达时间的诗词有很多,以下是一些经典诗句:

- 感叹时光飞逝:
- “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出自蒋捷《一剪梅·舟过吴江》,以樱桃变红、芭蕉变绿来形容时光匆匆,季节更迭。
- “但见时光流似箭,岂知天道曲如弓”:出自韦庄《关河道中》,形象地写出时光像箭一样迅速流逝,一去不回头。
- “闲云潭影日悠悠,物换星移几度秋”:出自王勃《滕王阁序》,通过描写闲云潭影,感慨时光悠悠,世间万物和星辰都在变化,不知经历了多少个秋天。
- 感慨人生短暂:
- “人生天地之间,若白驹之过隙,忽然而已”:出自《庄子·知北游》,将人生比作白驹过隙,极言人生短暂,时光易逝。
- “白日何短短,百年苦易满”:出自李白《短歌行》,意思是白天是多么短暂啊,人生百年,很快就会过去。
- “岁月人间促,烟霞此地多”:出自王勃《春日还郊》,感叹人世间岁月短促,而此地的烟霞美景却很多,对比中突出对时光匆匆的感慨。
- 珍惜光阴劝诫:
- “劝君莫惜金缕衣,劝君惜取少年时”:出自杜秋娘《金缕衣》,劝人不要爱惜荣华富贵,要珍惜年少时光。
- “少年易老学难成,一寸光阴不可轻”:出自朱熹《劝学诗》,强调少年时光易逝,学问难成,每一寸光阴都要珍惜。
- “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出自陶渊明《杂诗十二首·其一》,鼓励人们要及时努力,因为岁月不会等待人。
思念是诗词中常见的主题,古人用精妙的文字将这份情感表达得淋漓尽致。以下是一些关于思念的诗词:

- 思念爱人:
- “玲珑骰子安红豆,入骨相思知不知”:出自温庭筠《新添声杨柳枝词二首·其一》,以嵌入红豆的骰子为喻,表明相思之情深入骨髓。
- “思君如满月,夜夜减清辉”:出自张九龄《赋得自君之出矣》,将对爱人的思念比作满月,因思念而日渐消瘦,如同月亮逐渐减其清辉。
- “愿我如星君如月,夜夜流光相皎洁”:出自范成大《车遥遥篇》,希望自己如星星,爱人如明月,每夜都能交相辉映,表达了对爱人的深切眷恋。
- 思念故乡:
-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出自李白《静夜思》,诗人抬头望月,思乡之情油然而生,简洁而深刻地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
-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出自杜甫《月夜忆舍弟》,通过对白露和明月的描写,强调故乡的月亮更明亮,寄托了浓浓的乡情。
-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出自王安石《泊船瓜洲》,一个“绿”字将春风的活力展现得淋漓尽致,同时借明月表达了对归乡的期盼。
- 思念亲友:
-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出自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借明月寄托对亲友的美好祝愿,希望彼此能平安健康,即使相隔千里,也能共赏一轮明月。
-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出自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诗人借此句传达自己对亲友的深情,以及坚守操守的决心。
- “从别后,忆相逢,几回魂梦与君同”:出自晏几道《鹧鸪天·彩袖殷勤捧玉钟》,离别后常常回忆起与友人相逢的情景,多次在梦中与友人相聚,体现了对友人的深切思念。
描写遗憾的诗词有很多,以下是一些经典之作:

- 感慨时光流逝:
- “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出自陶渊明《杂诗十二首·其一》,感叹美好青春岁月一去不复返,时间无情。
- “最是人间留不住,朱颜辞镜花辞树。”是王国维《蝶恋花·阅尽天涯离别苦》中的句子,表明岁月无情,青春易逝,令人遗憾。
- 思念爱人好友:
- “君埋泉下泥销骨,我寄人间雪满头。”出自白居易《梦微之》,写诗人与好友阴阳相隔,自己虽在世却已两鬓斑白,充满遗憾与悲痛。
- “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不见去年人,泪湿春衫袖。”欧阳修在《生查子·元夕》中,通过今昔对比,表达了对故人的思念和不见故人的遗憾。
- 心有家国情怀:
-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杜甫在《蜀相》中,感慨诸葛亮北伐未成功便离世,这种壮志未酬令人惋惜。
- “此生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洲。”出自陆游《诉衷情·当年万里觅封侯》,体现了诗人一心报国却只能老死乡间,无法实现抱负的遗憾。
描写亲情的诗词众多,以下是一些经典之作:

- 《诗经·小雅·蓼莪》:哀哀父母,生我劬劳。诗句表达了对父母养育之恩的深切感激,简单的语言中蕴含着深厚的亲情。
- 《游子吟》: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孟郊通过描绘慈母缝衣的场景,凸显出母爱的细腻与深沉,以寸草难报春晖比喻子女难以报答母亲的恩情,情真意切,感人至深。
- 《岁暮到家》:爱子心无尽,归家喜及辰。寒衣针线密,家信墨痕新。见面怜清瘦,呼儿问苦辛。低徊愧人子,不敢叹风尘。蒋士铨用朴素的语言,细腻地刻画了久别回家后母子相见时真挚而复杂的感情。
-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王维在重阳节因思念家乡亲人而作此诗,“每逢佳节倍思亲”直接抒发了对亲人的思念,后两句以想象强化了这种情感。
- 《木兰诗》(节选):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木兰还乡与亲人团聚,诗中以父母姊弟各自符合身份、性别、年龄的举动,描写家中的欢乐气氛,展现了浓郁的亲情。
描写爱情的诗词有很多,以下是一些经典之作:

- 《诗经·周南·关雎》: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全诗以河洲上关关和鸣的雎鸠起兴,表达了男子对美好女子的倾慕与追求。
- 《上邪》:上邪!我欲与君相知,长命无绝衰。山无陵,江水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敢与君绝。主人公以一系列不可能发生的自然现象发誓,展现了对爱情的坚贞不渝。
- 《离思五首·其四》: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取次花丛懒回顾,半缘修道半缘君。诗人以“沧海”“巫山”比喻自己与爱人的感情深厚,经历过如此美好的爱情,其他的女子都无法再入眼。
- 《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一句,以春蚕吐丝、蜡炬燃烧为喻,体现了爱情的执着与深沉。
- 《蝶恋花》:伫倚危楼风细细,望极春愁,黯黯生天际。草色烟光残照里,无言谁会凭阑意。拟把疏狂图一醉,对酒当歌,强乐还无味。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词人甘愿为思念中的爱人日渐消瘦,表达了对爱情的执着付出。
- 《鹊桥仙》: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汉迢迢暗度。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此词歌颂了坚贞不渝的爱情,尤其“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一句,立意新颖,强调了爱情的精神层面。
- 《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这是苏轼为悼念亡妻而作,通过描写梦境与现实,表达了对亡妻深深的思念与眷恋。
- 《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李清照以细腻的笔触,表达了与丈夫分别后的相思之苦,情真意切。
描写友情的诗词有很多,以下是一些经典之作:

- “愿岁并谢,与长友兮。”:出自先秦屈原的《橘颂》,意思是愿与橘树同心并志,一起度过岁月,做长久的朋友,表达了对友情的美好期许。
- “江南无所有,聊赠一枝春。”:南北朝陆凯的《赠范晔诗》中,诗人以江南的梅花相赠,借花传达对友人的思念与祝福。
- “故人入我梦,明我长相忆。”:杜甫在《梦李白二首·其一》中,写老朋友出现在自己梦中,是因为知道自己常想念他,体现了对友人的深切挂念。
- “同心一人去,坐觉长安空。”:出自白居易的《别元九后咏所怀》,友人离去后,诗人觉得即使身处繁华的长安城,心也变得空荡荡的,足见友情之重。
- “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王昌龄的《送柴侍御》中,此句表明两地青山共沐风雨,明月之下不分彼此,宽慰友人即使相隔甚远,友情也不会受影响。
- “桃李春风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灯。”:黄庭坚在《寄黄几复》中,通过往昔与如今的对比,表达了对友人的深深怀念以及对往昔相聚时光的眷恋。
- “我见君来,顿觉吾庐,溪山美哉。”:辛弃疾在《沁园春·和吴尉子似》中,以见到友人后觉得居所周围山水都变得美好的感受,侧面烘托出对友人到来的喜悦和友情的珍贵。
- “相知无远近,万里尚为邻。”:这句诗出自张九龄,意为知己挚友不分远近,相隔万里如同邻居,强调了友情不受距离限制。
描写月的诗词不胜枚举,以下是一些经典之作:

-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出自张九龄的《望月怀远》,描绘了明月从海上升起的壮丽景象,此时诗人与亲人朋友虽相隔天涯,却共赏这一轮明月,寄托了无尽的相思之情。
-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杜甫在《月夜忆舍弟》中,因白露节的夜晚,觉得故乡的月亮格外明亮,表达了对故乡和亲人的深切思念。
-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李白的《月下独酌其一》中,诗人在花丛中独自饮酒,邀请明月和自己的影子作伴,营造出一种孤独却又浪漫的氛围。
- “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出自欧阳修的《生查子·元夕》,描绘了元宵佳节,月亮升起在柳梢枝头,恋人在黄昏后相约的美好场景。
-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苏轼在《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中,借问明月表达了对人生的思考和对亲人的思念,蕴含着对宇宙和人生的深刻感悟。
- “庭户无人秋月明,夜霜欲落气先清。”:出自张耒的《夜坐》,描绘了秋夜庭院中无人,唯有明月高悬,夜霜未落而空气已显清冷的静谧景象。
-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王维的《鸟鸣涧》以动衬静,月亮升起的光芒惊动了山中的鸟儿,偶尔传来鸟鸣声,更显春夜山涧的幽静。
-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杜甫在《旅夜书怀》中,通过描写星星低垂、月亮在江水中涌动的画面,展现出一种雄浑壮阔的意境,同时也流露出诗人内心的孤寂。
- “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以设问开篇,引发了对宇宙人生的思索,充满了哲学意味。
- “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李商隐在《锦瑟》中,借沧海明月、蓝田日暖等景象,营造出一种朦胧而又凄美的意境,表达了内心的怅惘之情。
描写雪的诗词有很多,以下是一些经典之作:

-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出自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以春花喻冬雪,展现出雪后树木银装素裹的奇美景象。
-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柳宗元在《江雪》中,通过描绘孤舟独钓的画面,营造出一种静谧、孤寂的意境。
- “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白居易的《问刘十九》,以雪为背景,邀请友人饮酒,充满生活情趣与温情。
- “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刘长卿的《逢雪宿芙蓉山主人》,描绘了风雪夜中,犬吠声里有人归来的场景,画面感十足。
- “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韩愈在《春雪》中,赋予白雪以人的情感,说它嫌春色来得晚,于是化作飞花在庭院中飞舞。
- “燕山雪花大如席,片片吹落轩辕台。”:出自李白的《北风行》,用夸张的手法写出雪花之大,展现出北方雪景的磅礴气势。
- “六出飞花入户时,坐看青竹变琼枝。”:高骈的《对雪》,描绘了雪花落入门户,青竹瞬间变为琼枝的奇妙景象,富有美感。
- “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声。”:白居易的《夜雪》,从听觉角度出发,通过听到竹子被雪压折的声音,侧面烘托出雪势之大。
- “草枯鹰眼疾,雪尽马蹄轻。”:王维的《观猎》,写冬末雪尽时狩猎的情景,“雪尽”让马蹄更加轻快,画面生动鲜活。
- “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卢梅坡的《雪梅·其一》,将梅与雪进行对比,突出了雪的洁白和梅的清香,蕴含着哲理。
除了上述提及的,还有许多其他描写花的诗词,以下再为你列举一些:

- “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出自李白《月下独酌其一》,描绘了诗人在花丛中自斟自饮的孤独场景。
-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孟浩然在《春晓》中,通过想象风雨后落花的情景,表达了对春天的珍惜之情。
-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杜甫在《春夜喜雨》中,想象清晨雨后成都城中繁花盛开、饱含雨水的艳丽景象。
- “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秦观《浣溪沙·漠漠轻寒上小楼》将飞花比作梦,细腻地营造出一种轻柔、缥缈的意境。
- “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崔护《题都城南庄》以桃花依旧盛开,衬托出人事变迁的感慨。
- “春风桃李花开夜,秋雨梧桐叶落时”,白居易《长恨歌》通过春秋季节花开花落的对比,表现出唐玄宗与杨贵妃爱情的悲欢离合。
- “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张若虚《春江花月夜》中,月光下春花林似雪珠般闪烁,营造出空灵美妙的意境。
- “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苏轼《海棠》以拟人手法,表现出对海棠花的喜爱与怜惜之情。
- “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白居易《忆江南》描绘出江南春天江水边花朵红艳似火的绚丽景色。
- “沙上并禽池上暝,云破月来花弄影”,张先《天仙子·水调数声持酒听》中,一个“弄”字将花在月光下的姿态写得生动活泼。
描写花的诗词众多,以下是一些经典名句:

- 梅花:“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林逋《山园小梅·其一》),以细腻笔触描绘出梅花清幽的姿态与香气。“不经一番寒彻骨,怎得梅花扑鼻香”(黄蘖禅师《上堂开示颂》),则借梅花喻人,说明历经磨难才能获得成功。
- 桃花:“桃花一簇开无主,可爱深红爱浅红?”(杜甫《江畔独步寻花·其五》)通过问句,表现出桃花盛开的烂漫以及诗人对其喜爱。“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崔护《题都城南庄》),将桃花与人面相互映衬,营造出美好而又略带怅惘的意境。
- 牡丹:“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刘禹锡《赏牡丹》),突出了牡丹的高贵艳丽,花开时能惊动全城,尽显其国色天香。“疑是洛川神女作,千娇万态破朝霞”(徐凝《牡丹》),以神女作比,形容牡丹姿态万千,如朝霞般绚烂。
- 荷花:“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杨万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描绘出西湖六月荷花盛开的壮丽景色,莲叶无边无际,荷花在阳光下格外鲜艳。“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王昌龄《采莲曲二首·其一》),将荷叶与罗裙、荷花与脸庞相类比,展现出采莲女的清新美丽。
- 菊花:“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元稹《菊花》),点明诗人偏爱菊花是因为它是百花中最后凋谢的,体现其坚韧品格。“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黄巢《不第后赋菊》),赋予菊花一种豪迈悲壮之气,展现出一种改天换地的气势。
- 桂花:“何须浅碧深红色,自是花中第一流”(李清照《鹧鸪天·桂花》),强调桂花无需艳丽色彩,凭自身香气便可成为花中一流,尽显其高雅。“桂子月中落,天香云外飘”(宋之问《灵隐寺》),描绘出桂花从月中飘落,香气飘溢云外的空灵意境。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