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阉党”和东林党,人们常有这样一种印象:
一、东林党是文臣,“阉党”是太监。事实上,“阉党”也是以文臣为主,崇祯钦定“阉党”逆案之时,逆案名单共有二百五十八人,其中绝大多数是文臣,太监只有寥寥数人,这些文臣也都是学而优则仕的进士、文豪,他们在学术和学位上的成就,一点也不比东林党人差,把东林党和“阉党”的斗争看做是文臣和太监的斗争,是不恰当的。
二、东林党的政治主张是正确的。双方参与党争的主力是言官,无论是东林党还是“阉党”,都以言官为打手,这些言官都以一个看上去崇高、忧国忧民的议题去掩盖其在人事上不可告人的目的,因此,双方在议题上并没有高低正邪、是非对错之分,只不过东林党人更善于制造议题,在唱高调方面更胜一筹,但在解决问题、处理实事方面,未见有实质性建树。
从形式上看,魏忠贤集团采用非常渠道对东林党人进行残酷迫害,毫无疑问是非正义的,但是形式并不能决定性质,我们不能反过来得出东林党人对魏忠贤的攻击就是正义的这个结论,这场斗争的本质还是权力之争。
对于这段历史,人们普遍的看法是,由于天启的昏庸,使得魏忠贤独揽大权,出现了宦官专权的局面,东林党人为了扭转这种局面,刷新政治,才起来反对魏忠贤,从而招致了魏忠贤集团的残酷迫害。事实恰恰相反,正是因为东林党人结党乱政,不堪使用,天启才不得已任用内臣。而东林党人为了达到控制皇帝、掌握政权的目的,才发起对魏忠贤的攻击,目的正如天启所说的“屏逐左右,使朕孤立”。
对东林党人的打击实质上是皇帝对政治集团的处理,很难想象,在没有皇帝的许可和支持下,魏忠贤能够多次动用诏狱和中旨,抓捕朝廷命官,并在狱中刑死。因此,“阉党”的背后是皇帝,也可以说所谓“阉党”就是“帝党”。
天启继位时,面对的是一个不折不扣的烂摊子。边境上辽东战事糜烂,败报频传。朝廷上东林党人把持朝政,致力于报仇雪恨,天天打口水仗,不以国事为重。这是有明以来未曾出现过的局面,对于一个十五岁的少年来讲,能看懂这两个战场都很困难。这个既无母后保驾护航,又无能臣辅弼,孤立无援的少年天子,面对着一个庞大的东林党利益集团,除了使用太监,他还能使用谁?
回顾这段历史,我们一方面应该看到东林党内确有正人君子,另一方面也应该看到东林党内也不乏蝇营狗苟之人,整日致力于权力斗争。(4)
(《明月几时有——大明帝国的叹息》,包瑞著,长江文艺出版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