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帖

是“有房子才能成家”还是“房子不一定是家”?

   关于“房子不一定是家”展开的一场辩论     

    “房子不一定是家”——这概念其实很早就一直存在,但现代人就是那么矛盾,总觉得“房子”比“家”更重要。因为大家在还没有达到成家的阶段,就觉得必须先要拥有一间房子,并且告诉自己,毕生必须劳尽心机为她付出一切;现在就是有很多大学都还没毕业的年轻人也会觉得,未来的人生就是为房贷打工。
    房子不一定是家 。
    怎么人们都觉得“房子”比“家”重要?
    这是为什么呢?大家的想法是什么?
   

    这是我在网易社区里看到的一个帖子,给我触动很大,近期身边的不少朋友都在因为房子的事情烦恼甚至是争吵。有一对年轻情侣,两个人都是我的高中同学、大学同学,他们俩已经相恋八年了,虽然有时候会争吵,但一直没有说过分手,但昨天情人节的时候A(女)哭着说他们分手了。原因就是A是家里的独生女,家里要求男方B家里拿一部分钱出来买房,婚房双方平摊,但B的老家在农村,也不是家里独生子,根本拿不出那么多钱来,只有B自己工作一年来存下的一万多 ,那肯定是远远不够的。就这样,吵架了,双方都委屈,都不愿意让步,最后把“分手”说出了口。
       也许这不是什么稀奇事,大家身边都有这样的例子,一方面感情很重要,另一方面生活不是风花雪月。春晚小品《新房》的台词“你去找个不要房的丈母娘”之所以能够引起我们的共鸣是因为它本就是来自社会底层的声音。
       你正在为房子烦恼吗?对大家来说,是“有房子才能成家”还是“房子不一定是家”?是“房子”重要还是“家”(有情人)重要?你能够接受没有房子的婚姻吗?你是“房奴”吗?或是你的身边有老人为了子女的婚姻让出房子 ,自己外出租房子住的吗?
       我是《荆门周刊》的记者付凤玲,希望大家踊跃参加我们的讨论,精彩言论将会直接刊登到我们的报纸上!
       欢迎大家直接通过QQ53505129联系我,也可以把你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想写下来发到邮箱里。
       希望大家多多支持我们《荆门周刊》!欢迎大家批评指正!
                           
                                                                                                                   2011年2月15日
自己先顶一个,欢迎姐妹们、兄弟们(有吗?)多多支持,踊跃回帖
本帖最后由 可爱小妖精 于 2011-2-15 20:20 编辑

从生物学角度来讲爱情是分阶段的,第一阶段叫亢奋阶段, 第二阶段叫麻醉阶段。
   第一阶段的生物化学基础是“安非他命”amphetamine, 学名叫 苯异丙胺。两人相见,或一见钟情,或慢慢培养,脑干里终于分泌出这种物质,爱情就产生了。苯异丙胺是一种神经兴奋剂。它可使你觉得精力充沛,注意力集中, 欲火旺盛等。这些都是爱的表征。它还有一种奇怪的效应,就是 会使你产生偏见,只看到自己喜欢看到的事物。所谓情人眼里出西施。但苯异丙胺的分泌,不是永久的。一般五到七年后,苯异丙胺的分泌 就会逐渐减少。爱情的危机便到来了。要度过这一危机,还有赖于另一种物质的产生。这种物质叫吗啡。简单的说,吗啡是一种神经麻醉剂。它使你拥有一种安全感。一种 白头到老的安全感。这便是爱情的第二阶段。 如果苯异丙胺快消失时候两人都没有产生吗啡,那就只好拜拜了。这是大自然的安排。
因此说,从科学角度分析,就算两个人不顾现实,倘漾在爱情的海洋里,苯异丙胺的分泌也会在5年到7年左右完全消失,如果到时候两个人依然在到处租房子,物价一上涨房租也跟着涨价,付不起租金就得再换房子,一直一直流浪,磨砺太多,苯异丙胺的消失也会更快,当爱情都没有了再分手,以前的一切就更悲哀了;但是如果有了安全稳定的住址,窝再小,也是属于自己的,家里每件东西一点一点增加,除了苯异丙胺之外,再为爱情增加一些吗啡,幸福感就会延长,生活也能延续,没有在租房子的日子流浪的人不会感到漂泊的无助感!所以你的命题本身就是错误的,“房子不一定是家”是对的,但它的反面不是“有房子才能成家”而是“没有房子的家不是家”——就好像“金钱不是万能”它的反面不是‘没钱也什么都行”而是“没有钱是万万不能的”
所以我的结论是:楼主根本搞错了正反命题!
本帖最后由 可爱小妖精 于 2011-2-15 20:38 编辑

希望你们这些有一点话语权的记者们,能真正站在老百姓的苦乐心情上,多号召上头尽快解决民生困苦,惩罚那些炒房子的人,重收有十好几套房子的税务,给贫困生活的大多数人一点生活的希望,而不是要求老百姓退步,房价涨,就号召大家租房子,前年这口号刚喊完,那租房子也涨价到每个月工资都快不够了,怎么办?老百姓一直一直退让,到什么时候是个头?如果掌权者对此视而不见都只是号召大家“有情饮水饱”来缓解一切社会现实压力。换个角度——现在婚姻自由,父母是从过来人的角度劝告孩子,但是结婚的两个人是有权自己决定的,不肯患难是两个人自己的选择,没权利把这个错误推给父母吧!连古代人封建制度那么严苛都有私奔的,现代的青年爱情至上的就登记去,不爱情的就分开好了,一切自由,凭什么被爱情呢!那个小品真是假模假式的恶心
居无定所没有安全感啊,如果爱情足够支撑还行,爱情没了,现实的压力愈来愈大,再连个安身之处都没有的话肯定不行。房价什么时候降降就好了
生存的基本要求是吃得饱,穿的暖,有瓦遮头。“家"这字是猪住在房子里,没房子,哪来家?
非常支持可爱小妖精的观点,房子不一定是家,但是没有房子的家不是家。媒体记者们要摸着自己的良心说话,不要跟风走,退让到什么时候是头?人们形容苦日子常说要勒紧裤腰带,可是即使紧能紧到什么程度?总有断了的时候,从根本上解决人们的衣食住行才是真正的解决问题,不要探讨这么虚的问题,本来没钱买房就够苦了,还要在道德层面上给人添一道枷锁,有没有良心啊?
本帖最后由 xyq019629 于 2011-2-15 21:38 编辑

说实在的要是我男的没房子肯定不行啊,总是感觉没有归处,没有安全感,那就不如不结婚在自己家,毕竟激情逝去爱情总是会随着时间消失的剩下的只是习惯罢了。
坑很深。把手伸到眼前,可以看到指甲上的一点微光。
大家的观点都有点儿尖锐,呵呵,记者只是一种职业,不能歧视吧,我们照样没房,就连付首付的钱都没有。至于呼吁政府什么,我也只能在私底下喊喊,谁叫我所在的杂志只是家庭生活类的呢?我也只能从爱情、婚姻的角度看待房子的问题。
    感谢可爱小妖精的批评指正,欢迎大家继续参加讨论。
本帖最后由 尘埃泪 于 2011-2-16 08:57 编辑

7# 后知后觉


讨论这个问题的初衷,真的不是为了给认为“房子不一定是家”的人上一个道德层面的枷锁。怎么说呢,中国国富民不富已成事实,当下我们改变不了这个事实,也就只能接受这个事实。买不起房是绝大多数的人,很多没有房的人还是在过日子,基于“痛苦也是一天,快乐也是一天,何不每天快乐地过”的想法,我才应和这场讨论,希望当大家看见听到别人不同的想法,会有些感触。我的格言,生活不能太较真。
国情决定的,国内房价太高涨的快,租房又非常不方便,没房子真是一点安全感都没有。
出了国以后,房价平稳,租房又很方便,就不觉得房子跟结婚有多大关系了。
[房子不一定是家,但是没有房子的家不是家] 支持這一句
感覺有房子的家比較穩定安心
其实都有道理,有了房子才有安个小家的感觉,但是为了房子失去了人情,就得不偿失了
根据马斯洛的需求金字塔,生理需求(吃,穿,住,行)是最基本的,满足生理需求之后,人们会追求安全需求(社会安全,人身安全)。当前两项都满足了,人们才会追求社交需求(爱情,朋友,家庭)。中国传统观念里,房子是被划为生理需求的范围。当这个条件没有满足的时候,其它的需求都是其次的。也许有人觉得俗。但是贫贱夫妻百事哀也不是空口说白话。如果人每天都生活在没钱买房子,没钱租房子,这个月没进账就要睡大街的压迫下,爱情是不可能长久的。
虽然我也不赞成必须有房子才能结婚,但是至少要有计划,有奋斗目标。要能看到有实施的可能。不然就像上面说的,还是找个有房子的吧。
嗯!也很難說啊,先假設一定,有了房子,對方有外遇之類,那麼另一半就慘了,這也是個難題

我是很贊成有房子的,但前提這房子要歸於誰之下,如果面臨離婚又是個難題啊!!

吵著買房,傷了感情就算了,還不如租房就算了

我是女的,如果男方有個穩定的薪水,而我有個同樣的薪水,你一半我一半,倒是有可能。前提上感情夠穩定,不要像玩家家酒

不過在不景氣時期,買房別想啦,買套房有可能,大多數是不可能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