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何鸿燊 于 2011-1-2 20:36 编辑
by 記者翁台生、魏碧洲 台北專訪 世界新聞網 北美華文新聞、華商資訊
01.01.11 - 10:20 am
問:民國百年世界日報準備一系列專案,包括元旦專訪馬總統,1月2日將推「解讀蔣介石日記」,摘用全世界各地的看過日記學者的心得,希望透過他們的解讀,還原一些現代史的脈絡,總統你對蔣介石,包括在台灣這一塊的民主成就,你自己是怎麼樣看待?
答:憑良心講,因為1月2號「蔣中正、宋美齡故居」要開放了,我先去看了一下,做了一個回顧。那裡頭有一個房間,還放了他早年看的一些地圖,那個時候沒有 Google(笑),地圖都是要用畫的,好幾張有關於台海情勢。所以我一直在想,他那個年代,尤其是你剛剛講到,現在很多人看到蔣中正的日記之後,對他有一些不同的評價,像那位(美國學者)陶涵(Jay Taylor)是最明顯的,他大概是「開第一槍」。他那一年3月1號復行視事,推動一系列的改革,包括土地改革、三七五減租、耕地放領;政治上是就在7月決定要辦縣長民選。我覺得那一個決定在當時不太有人注意,可是你回頭來看,確實是台灣民主化一個很重要的開始,沒有地方自治的選舉,大概以後中央要辦也很難。所以他在歷史上有不同功過,包括228事件、白色恐怖,但是不管是光復台灣、保衛台灣、建設台灣,確實是有他的貢獻。如果用這樣不帶太多個人偏好來看的話,確實是可以做一些重新評價的工作,讓他對台灣的貢獻能夠凸顯出來,我覺得很有意義。
問:陶涵的書出來之後,外面很多覺得蔣介石跟毛澤東的對照,有了重新的評價認知,「winner as a loser, loser as a winner」。
答:對,對,他說:「He is not a loser after all」,我覺得這個結論很有趣,因為實際上他有他一些堅持,當然經國先生後來的民主化等於說把這個又轉過來,經國先生也有他的堅持,但是不管怎麼樣,我的感覺,這些發展回頭來看,從台灣看台灣,這時間好久,戒嚴38年,但是從歷史來看的話,能有這樣一個轉折,真的不容易。
問:中華民國這幾位總統一直下來,包括從孫中山先生下來,你覺得中華民國建國、治國的貫徹堅持的理念是什麼?
答:我覺得基本上這幾位領袖,第一都非常愛國,就是說不管是國父、先總統蔣公、經國先生,都非常愛國,他們基本上都是民族主義者,也都很關懷民生,但是在他們那個年代,可能因為他們的社會,還有他們過去的教育等等,對於一些譬如說像民主、自由這些觀念,跟我們現在不一樣。
有時候我在看中山先生他的一些想法,有時候會覺得匪夷所思,他那個時候名不見經傳,nobody,跑到檀香山設了一個興中會,真是誰理啊,who cares?你們都知道,興中會的會長劉祥,他是一位銀行的出納,會員不是餐館老闆,就是洗衣店老闆,30幾個人,在檀香山,真是天涯海角,你要想革命,講出來真是痴人說夢,對不對?可是為什麼18年後真的就搞成了?這中間,這個人的毅力實在是非常非常可敬可佩,然後有這麼多人聽了他一席話願意拋頭顱、灑熱血。我們最近在建國百年特別挑出林覺民和秋瑾,這些人真是慷慨赴義,一點折扣都不打,那種氣勢真的是…
問:那些人也是愛國主義者。
答:對。其實當時中國的問題外有列強侵略,有國內的,38年當中有三分之二都是在戰亂,因為很多東西都沒有制度,尤其是一個抗戰,一般國際的估計,我們自己就死了兩千萬人以上,全球除了蘇聯第二位,損傷之大。然後再來了個內戰,又死了不知道一兩百萬人,甚至於更多,這實在是非常…可是到了台灣之後,我們就停了,即使天然災害,八七水災,也沒有這麼多;大陸還在繼續,那種血腥的打殺,再加上三年天然災害,一般估計有數千萬人,我就感覺到,這真是一個苦難的國家。
問:我們民國百年除了蔣介石日記,我們1月8號也找了龍應台到紐約演講,講1949大江大海。
答:太好了,我覺得還有一個point(點)可以比較。今年是韓戰60周年,比較朝鮮半島跟台灣海峽,就會給我們產生一些啟示。朝鮮半島最近發生延坪島砲戰,還是戰雲密布、烽火連天,看不出要收尾的樣子。台灣海峽已經不再是殺戮戰場,已經變成和平大道。
到現在為止,我還沒有聽到哪一個國家對於兩岸和解有負面的看法,這道理其實很簡單,人類基本上愛好和平,所以我在就職兩周年的時候,特別提出「六國論」,前面的「創新強國」、「文化興國」且不論,最後就是「和平護國」,護國不一定要靠戰爭,有時候和平的效果更大。
http://www.worldjournal.com/printer_friendly/10842783 |